大运河景观带文化活力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段为例文献综述

 2022-07-06 09:07

1文献综述

1.1国内研究概况

1.1.1有关运河景观带的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对运河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规划和设计。

国内最早关于运河景观规划的学术论文可追溯到1992年韩嘉桐对北京通县运河大街所做的总体环境及景观控制规划,文中明确提出规划中要展现运河文化[1]。孙毓华(1999)针对嘉兴市古运河沿岸城市设计提出应运用现代建筑语汇重新诠释与表达运河的内涵[2]

2003年,北大俞孔坚教授首次将美国“国家遗产廊道”保护理论引入我国的运河保护与规划工作中,为我国学术界对运河规划的研究带来生机与希望[3]

2005年京杭运河申遗工作开启,学术界对于运河的相关研究也进入了一个高峰。胡晓聪,邹志荣(2005)在《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河地区各地块的控制性详规(汇总整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大运河杭州主城区段(夹城巷一京江桥)沿线进行环境改造的实践,探讨出运河滨水区环境改造设计的思路[4]

童道琴(2006)认为,亲水性、通达性和连续性是运河整治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公共拥有率也是急需提高的一项指数[5]。浙江大学沈丹(2006)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运河景观存在于一个时空的动态廊道体系中,具有空间形态的结构连续性,因此系统化的空间变换和循迹体验是其主要的景观特点[6]。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学者白磊(2006)则以城市记忆保护为切入点指出应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对运河两岸的近现代工业特征加以保留与强化[7]。这种观点的力量逐渐发展壮大,成为运河景观规划的一支重要分流。

东南大学李莉(2009)认为无锡运河风光带工程的开启,实质是以运河治理为龙头,带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旧区改造、城市环境建设、城市生态建设的综合性城市建设项目[8]。东南大学的周文竹,阳建强等(2009)则从航运的视角着手,提出运河综合价值的保护对策,并在景观规划方面分类提出了协调措施[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