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诗意•画境——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解读文献综述

 2022-08-03 02:08

文献综述

  1.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研究背景

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文化的瑰宝,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其数量之多、造园艺术手法之精,举世闻名,蕴含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会议上,苏州古典园林得到了极高的评价。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苏州古典园林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始终保持独特的造园艺术风格,“咫尺之内再造乾坤”,将自然山水融于一园[1]

作为造园的四大要素之一,植物在园林中拥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具有改善环境、观赏游览的功能,还是造园艺术风格的有力表现,可以说,植物正是构成苏州古典园林鸟语花香、诗画交融美学意境的关键要素。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配置博大精深,具有意味深远的思想体系和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意趣与追求,更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物质载体。蕴含着传统韵味的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景观,能够给我们提供具体切实且丰富多彩的研究资料,同时,也是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可以借鉴、学习的对象,为营造舒适且富有意境美的植物景观空间提供了实践的途径。

  1.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相关研究概况

2.1国内研究概况

首先了解一下植物造景的概念,和植物造景相关的提法有植物配置、植物培植等几种,国外主要采用“Planting Design”的提法。苏雪痕指出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植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欣赏[2]

前人对苏州古典园林的研究,往往偏重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处理、筑山理水、建筑布局、亭廊阁榭、地面铺装等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涉及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意象及配置,但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传统文化的式微,对于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直至今日,有关苏州园林植物景观的研究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植物的种类及分类。如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1979)“花木篇”,从观赏特性将植物分为观花、观果、观叶、荫木四类,阐述了苏州古典园林植物的种类选择[3]。徐文涛主编的《苏州园林纵览》(2002)“动植物配置”一章,依植物性状的异同,对苏州古典园林内植物进行分类[4]

第二,植物配置的手法。如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1979)“花木篇”,从种类选择、植物与环境、配置方式三方面阐述了苏州园林内的植物景观。陈从周《苏州园林》(1956)、《说园》(1985)等以短文随笔的表达方式,归纳园林植物审美特点、配置形式,赋予植物景观更多诗情画意的情感。此外,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1986)、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纲要》(2005)、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1990)等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论著作中,对于苏州园林植物景观的艺术性均有涉及、阐发。

第三,植物的生态特性。安徽农业大学王敉敉《江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生态学分析》(2007)探讨了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所蕴涵的生态理念,丰富植物配置的生态学理论构架[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