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型乡村绿化景观探析——以南京江宁世凹村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03 02:08

文献综述

1 旅游型乡村绿化景观研究背景

现如今,发展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全国范围内,乡村建设异军突起,形成一种热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明确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然而,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国家农业部于2013年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于2014年2月正式对外发布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为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范本和借鉴。十大模式之一即为: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们要建设的是强大富足而又环境优美、生态多样的旅游型美丽乡村。绿化景观则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那么如何既能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又能烘托浓郁的乡村景观,这就需要探索我们出旅游型美丽乡村绿化景观的设计模式,形成一个系统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绿化设计方法。通过对乡村绿化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努力为乡村居民提供一个美丽舒适、充满意境的生活环境[1]。同时吸引多方游人前来旅游休闲度假,大力发展旅游业,提升乡村居民收入,创建旅游型乡村产业集群,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 国内外研究概述

2.1国外旅游型乡村研究概况

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全球的生活发生巨变,在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接踵而至,彼时的雾都伦敦霍乱和烟雾事件,就为人们敲响警钟。经济带动文化,在1995年景观生态学之父R.T.T.Forman就结合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景观尺度讨论了创造可持续环境等具有前沿性的问题。着力于景观格局和功能等基本问题上,研究原始状态的景观[2]

在提出了这一大框架的前提上,国外已建成许多远近闻名的乡村和小镇,有圣托里尼的地中海风情,有格拉斯的香水之源,有阿尔勒的梵高之路等等。然而时代在发展,国外已初具规模的乡村小镇,也出现了一些问题,Jonne Rodenburg在多方考证,对照研究之后得出:选择性地收割植物部分,在清理土地期间保护树木,并允许田间有用的杂草种类,在发展初期,具有多个生态系统功能的无保护景观中的未来发展和养护工作应承认当地社区的知识、利益和需要[3],而不可以忽略乡土原树种、情怀与格调。而面对对长久以来的可持续性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下,甚至造成景观的不协调、空间的无序、个体特征的模糊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对此Michal Sobala提出生态景观平衡可以通过可持续发展维度来评估:伦理、生态、社会、经济、技术、政治和法律[4]。在考虑当地多方面的基本要素之后,再来实现生态景观平衡,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稳步进行。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