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绿色建筑博览园海绵城市景观生态提升规划设计——入口与中央景观区域文献综述

 2022-07-06 09:07

文献综述

题 目:江苏省绿色建筑博览园海绵城市景观生态

提升规划设计——入口与中央景观区域

1.研究对象概念和内涵

1.1海绵城市

1.1.1海绵城市的概念

俞孔坚认为“海绵城市”是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特征,字里行间反映出与传统的工程思维下“水适应人”的治水思路截然不同。城市应该是一种“人适应水”的景观,即“水适应性景观”。[1]由此可知“海绵”应是以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

仇保兴认为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成功的”工业文明达到顶峰时,人们习惯于战胜自然、超越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建设模式,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而海绵城市遵循的是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影响发展模式。[2]传统城市利用土地进行高强度开发,海绵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和谐共处;传统城市开发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水生态,海绵城市则保护原有的水生态;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是粗放式的,海绵城市对周边水生态环境则是低影响的。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sign or development,LID)。[3]

由此看来海绵城市这一理论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加快也在不断完善海绵城市(LID)概念内涵仍在发展之中,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理论、规范、标准任重道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但这还远远不够,需要大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适时修订。[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