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义务教育制度对于流动人口本地融入的影响探究文献综述

 2022-08-07 09:08

义务教育制度对于流动人口本地融入的影响探究

摘要:流动人口日益成为城市,尤其是发达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经济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为促进流动人口的本地融入,国内外学者采用理论、计量方式对其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研究,但对于义务教育制度的影响探究较少。本文旨在通过对以往相关经典文献的回顾,学习其中的方法,为后期正文的撰写打下基础。

关键词:流动人口融入、教育、社会融入、影响因素、融入指标

一、文献综述

(一)概念厘定

1、从社会排斥说起

1958年出现的户籍制度拖慢了中国内部的人口移动。1978年的经济开放使得内部移民成为大众现象。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隔离性仍保持完好,大部分流动人口都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无法融入当地。换句话说,社会排斥正是社会融入的对立面。

法国学者Rene Lenoir在1974年首次提出了“社会排斥”这一概念,强调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断裂。1995 年欧盟基金会将“社会排斥”定义为“个人或群体被全部地或部分地排除在充分社会参与之外的过程”。后经Silver(1995)和De haan(1998)的发展,社会排斥演变出团结型、特殊型和垄断型这三种不同的范式。

在国内,“社会排斥”原指大民族对于少数民族的完全或部分的种族歧视和偏见。现在已被泛化为主导群体在社会意识和政策法规等不同层面上对边缘化的贫弱群体的社会排斥(吴新慧,2004)。在城市二元体制下,处于社会底层的流动人口在经济上处于弱势,无法享受市民应有的各种权利、福利和社会保障。这种显性社会排斥严重阻碍了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进程,甚至可能导致流动人口的内卷化。何况还有更难解决的由流动人口较低的文化水平所决定的隐形社会排斥(陈云,2008)[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