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吊白块快速测定试剂的研制文献综述

 2021-10-11 19:44:12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一、前言    吊白块,又称雕白块,化学名甲醛次硫酸氢钠,分子式NaSHO2.CH2O.2H2O,分子量154.12,熔点60℃,是一种半透明的白色块状或结晶性粉粒有机化合物。

它易溶于水,在常温下较稳定,在60℃以上开始分解有毒物质,120℃高温下可分解产生甲醛、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有较强还原性。

常用作工业漂白剂。

近年来一些不法商人将其用于面粉、米粉、腐竹、粉丝等的增白剂,可使食品增白,使食品看起来色泽亮丽,延长保质期,增加食品韧性。

但其进入人体会产生严重毒害,引起咳嗽、视力模糊、胃肠道损伤、出血和穿孔,长期接触高剂量可致鼻咽部肿瘤、脑及肺水肿。

其毒性源于分解产物甲醛,是一种原生质毒素,具有较高毒性,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致突变物之一。

有资料显示,人体直接摄入10g吊白块就可使人死亡,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安全[1]。

根据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吊白块不属于食品添加剂。

卫生部于2001年先后两次发文明令禁止使用吊白块加入食品中[2]。

二、检测方法   检测食品中甲醛和亚硫酸盐含量方法很多,变色酸、乙酰丙酮法、和盐酸苯肼比色法是测量甲醛的经典常用分析方法,由于它们所用的仪器设备简单而被广泛应用[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