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赤霉烯酮降解关键酶基因的挖掘文献综述

 2023-05-11 02:05

文献综述

1.选题背景1.1玉米赤霉烯酮介绍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又称F-2毒素,它首先从感染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得到[1]。

玉米赤霉烯酮的来源主要包括镰刀菌属(Fusarium)的菌株,如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和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黄色镰孢(Fusarium culmorum)、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半裸镰孢(Fusarium sernitectum)、茄病镰孢(Fusarium solani)等。

镰刀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在 24~ 32℃, 最适湿度 为 40%[2]。

1.2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性玉米赤霉烯酮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大米、大麦、小米和燕麦等谷物。

2018 年和2019 年洛阳市6 个产粮县新收获玉米所加工的160 份玉米制品中,ZEN 检出36 份、超标4 份,总检出率为22.50% ,超标率为2.50% [3]。

2012年到2019年,烟台市玉米及其制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检出率为 22.96%(31/135)[4]。

2016-2018年对122家饲料企业采集386份植物性饲料原料样品。

其中玉米及其加工产品、小麦及其加工产品、饼粕类和其它原料共4类原料中,玉米赤霉烯酮检出率、超标率最高的是玉米及其加工产品,检出率、超标率分别是70.9%,1.8%。

玉米赤霉烯酮在12种饲料原料中检出11种, 超标1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