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鲜肉中典型腐败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文献综述

 2022-01-09 18:48:08

全文总字数:3242字

文献综述

1、研究背景与意义我国每年都生产大量肉类,加工历史久远,肉制品消费和人均占有量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然而我国肉制品消费主要集中在原料或初级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产品附加值远远偏低。

冷鲜肉这一定义自市场推崇和各国推广以来,引起众多消费者的注意,与热鲜肉和冷冻肉相比,在食品的安全性、营养价值和口感风味等方面更具优势 [1]。

冷鲜肉在食用时,无需解冻,避免了冷冻肉解冻时出现的汁液严重流失,直接损失可溶性成分的缺点。

完成肉的自然成熟,蛋白质正常降解,肌原纤维小片化,嫩度提高,有助于人的吸收,而热鲜肉从屠宰到餐桌所用的时间短,还没来得及完成正常的成熟过程,从侧面反映了冷鲜肉营养价值的提高[15]。

近年来,冷鲜猪肉以新鲜、卫生等特点而快速发展,冷鲜肉从检疫、屠宰、分割、包装、大大降低了冷鲜肉制品的初始菌落数[3]。

如何确保其质量食用安全性,延长其货架期,减少营养成分的损失,尤其是确保贮藏流通过程中冷鲜肉的安全性,是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

微生物大量繁殖是造成冷鲜肉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

在冷藏过程中,即使冷鲜肉中的大部分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也依然还有一些嗜冷菌能够大量生长与繁殖,最终导致冷鲜肉发生腐败,造成巨大损失,如嗜冷菌中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由于不同的腐败菌竞争能力和代谢特征有所不同,它们在冷鲜肉初始菌相中的地位和贮藏中的消长规律也不同,决定了冷鲜肉在贮藏过程中的腐败过程和腐败类型。

我国主要冷鲜肉产品为猪肉冷鲜肉,而冷鲜猪肉供应链各个环节均受到微生物污染。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