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A股市场IPO抑价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文献综述

 2022-04-19 18:18:57

IPO抑价的文献综述

IPO即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是指一家企业第一次向公众出售其股份。IPO抑价现象是指首次公开发行定价明显低于上市初始的市场价格。国外对IPO抑价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由 Reilly 和 Hatfiled(1969)对新股短期定价过低的现象展开研究,自此后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国外的研究偏向于信息不对称方面,国内的偏向于实证国外理论以及结合实事的研究。现阶段,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在小康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已有的IPO抑价理论是否依然可以运用,老龄化社会中IPO抑价是否有更多的解释等问题。

  1. 国外研究现状

(一)对IPO抑价的早期研究

国外对IPO抑价的研究起始于美国著名学者Reilly 和 Hatfiled(1969)。他们对美国证券市场新股短期定价过低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最早对IPO抑价现象进行系统分析的是Ibboston(1975)。他以美国1960年1月到1969年12月的新上市公司为样本,证实美国市场存在一定的抑价率。但是作为一个一直以来被忽视的问题,早期研究并不多。

  1. 信息不对称方面的研究

Baron(1982)提出承销商理论,他认为承销商掌握着比发行公司更多的有关于市场和投资者的信息,基于此种优势,为保证发行成功率,加以想要规避风险的心理,就会抑价发行。

Rock(1986)提出了逆向选择模型,该模型又被称作是“赢家诅咒”假说,他假设市场中存在两种投资者,即掌握诸多信息的投资者和信息匮乏的投资者。若股票定价过高,为了保证股票发行量,刺激信息匮乏的投资者投资,发行商就会抑价发行。

Benveniste和Spindt(1989)提出了市场反馈理论,投行为使投资者揭露真实信息,会采取IPO抑价,为那些人提供更多的配售机会,使他们得到更多收益。

  1. 行为金融学方面的研究

Miller(1977)提出意见分歧假说,由于新股价值不能确定,投资者之间产生了意见分歧,即所谓“异质预期”。意见分歧越大,股票发行后的长期表现越欠佳。由于投资者对即将发行的新股会存在错误预期,致使新股价格会有一小段时间的攀升。不过,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随着投资者对该股预期的改观,价格会下跌,“投资泡沫”破灭,股价会回到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平。

Beatty和Ritter(1986)进一步提出,以“事前不确定性”衡量信息不对称程度,IPO首日收益率和事前不确定性成正相关。他们认为首次公开发行过高的超额报酬率是投资者投机欲望造成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