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林产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分析文献综述

 2022-03-11 22:37:00

国外研究概况

美国经济学家Franco Modigliani和Merton H. Miller(1958)[1]是现代融资理论开创者,1958年其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的《资本结构、公司财务与资本》一文提出了广为人知的MM理论,现代融资理论的先河也正是MM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不考虑企业所得税,并且企业经营风险相同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时,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总价值无关,即资本结构只影响企业的分配,无论企业采取何种融资方式其对企业的效果均一样。但在实际中鲜少有企业能达到该理论前提。因此,两人于1963年发表《公司所得税与资本成本》[2]修正了最初的MM理论,将企业所得税考虑进去,得出“负债所产生的利息为免税支出,可以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增加企业价值”的结论,因此,在资本结构中负债占比趋近100%时,这就为最佳资本结构,此时企业价值达到最大。

MM理论经过修正后,与最初的MM理论相比,虽更加贴合现实,但仍未考虑到越来越多的负债会给企业带来高风险、高成本等问题。Robichek and Myers(1966)[3]在修正的MM理论基础上进行发展,提出了权衡理论。权衡理论放宽了MM理论除完全信息外的的各种前提,将税收、财务困境成本、代理成本等加入考虑,提出当企业债务资本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时,即为最优资本结构。

Jensen和Meckling(1976)[4]对代理成本进行定义,即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后会产生监督成本、约束成本、剩余损失等。代理成本结构理论的结论为:企业资本结构最优状态为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代理边际成本相同。Ross(1977)[5]提出Ross模型:企业质量由经营者通过负债比例显示。其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出发探究企业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认为经营者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经营者会通过企业的负债比例向投资者传递企业利润分布的信息,高负债率代表着企业高质量的经营,反之则是前景堪忧。Myers和Majluf(1984)[6]提出优序融资理论,是对信息不对称思想的延伸,其以除信息不对称外,金融市场是完全的为假设前提,得出结论:企业最优的融资方式顺序为内部融资、外部债权融资、外部股权融资。Berger和Udell(1998)[7]修正了企业金融生命周期理论,将信息约束、企业规模、资金需求等视为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因素。并得出:在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企业融资结构会随着信息约束、企业规模等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国外学者极少直接对于企业融资效率进行研究,可能与西方所处资本环境有极大关系,其财产组织分散、社会化、市场化,以及产权制度的私人特征使得企业融资与效率间有着共生般的关系,效率的内在涵义天然被企业融资所拥有。Jain和Kini (1994) [8]以1979-1988年美国IPO的682家企业为利进行研究,作者记录IPO前后经营性现金流与总资产、营业收入与总资产的比值,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首次公开募集后股权融资效率低下,企业业绩下滑。Samartiacute;n Saacute;enz、 Margarita(2005)[9]等对《西班牙出口公司指南》中的386家中小型企业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中小企业在很难从资本市场取得融资的状况下,可转向信用市场。中小企业与银行维持较好的合作关系可通过在信用证申请时提供劳务保证以减少银行的要求,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的融资效率。

国内研究概况

(1)融资效率理论分析

曾康霖(1993)[10]最早提出融资效率的一词,他讲述了直接和间接两种融资方式的区别,并指明融资效率和融资成本应被企业在融资时充分考虑。但其研究中虽提及融资效率但并未对融资效率下定义。

宋文兵(1998)[11]对融资效率进行解释说明,提出衡量融资效率的两方面——交易效率和配置效率,并对效率、成本与其收益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同时还比较了股权市场和间接融资,得出间接融资具有很大潜力。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