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IPO财务造假研究文献综述

 2022-03-07 23:04:12

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证券市场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国外研究财务造假的理论成果不断增多。

(一)有关财务造假的动因理论

(1)舞弊三角理论:该理论被公认为迄今为止财务造假动机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最早研究舞弊因子学说的是美国内部审计之父劳伦斯·索耶先生,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提出舞弊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异常需求、机会和合乎情理,为后来舞弊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在 1995 年由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ACFE)的创始人、伯明翰大学的史蒂文·阿伯雷齐特(W.Steve Albrecht)进一步完善了舞弊学理论[2]。他认为,企业造假是因为存在产生舞弊的压力、机会和借口三要素。因而,仅仅依靠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消除舞弊的机会并不能防止企业舞弊的发生,还要消除压力和借口这两种要素才能真正抑制企业的造假。

(2)GONE 理论:GONE 理论是由伯洛格纳(Bologna)等人于 1993 年被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企业会计舞弊由 G、O、N、E 四个因子组成,即 greed(贪心)、opportunity (机会)、need(需要)、exposure(暴露),它们共同决定了企业舞弊风险的程度[3]。

(3)企业舞弊风险因子理论:该理论由现任美国注册舞弊审核会长 GJ.Bologana 等人在 GONE 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理论认为风险因子主要包括一般风险因子和个别风险因子。其中一般风险因子是指组织或实体进行自我防护时操控的因素。个别风险因子是指组织或实体操控以外的因素。若同时具备一般风险因子的个别风险因子,造假行为便会产生。

(4)三 C 模型理论:该模型理论由美国会计学者瑞扎伊(Rezaee)在2002年提出的,其中三C分别代表conditions(造假条件)、corporate(公司结构)、choice(选择),三者构成了财务造假行为的动因[4]。某一种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造假行为,倘若有两种因素或者三种因素同时具备,那么财务造假的可能性会增大很多。

(二)有关财务造假的识别理论

在对造假公司特征的研究上,Bell 和 Carcello(2000)使用逻辑回归分析证明,大多数财务造假公司具有以下特征:公司治理不规范、成长速度过快、太过于强调盈利预期等[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