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日语外来词分类特点的研究——以夏目漱石《我是猫》为例文献综述

 2022-03-18 21:53:40

文献综述

外来词,也称为外来语,指从别种语言吸收来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各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不同语言之间长期的交流,让彼此深受对方的影响,因此他们相互借用的现象也在语言的不断发展中显现出来,逐渐形成新的语言现象,外来词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本文通过分析归类夏目漱石《我是猫》原版中的汉源日语外来词,结合作者的创作时代背景和作品内容,分析汉源日语外来词的分类特点。

夏目漱石被称为日本“国民大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在日本广为传阅,在国际上也享誉盛名。其中典型的反讽题材小说《我是猫》既是夏目漱石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受中国文学的影响颇为深广,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大量使用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词语。本文通过对《我是猫》原文中汉源日语外来词的分析,让语言学习者更加透彻的理解外来词的定义,加强对外来词的学习理解、记忆。

从国内方面来看,中日关于外来词的先行研究比较丰富,从不同角度对外来词进行了分析研究,如:黄伟(2016)在《中日外来语的比较研究》中提出,日本在吸收外来语时偏重音译,引进态度显示出积极性和随意性。夏目漱石作为日本“国民大作家”,中日对他的个人及作品的研究极其丰富,他的代表作《我是猫》更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如:谷晓芳(2014)在《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研究--以lt;我是猫gt;为例》一文中,以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以及作品的四个译本为研究对象,利用语境理论对作品中的拟声拟态词及其四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考察语境理论视角下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翻译方法。又如:王西檬(2019)在《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反讽话语理解--以lt;我是猫gt;为中心》一文中,通过对《我是猫》中宏观言语行为与微观言语行为的分析,验证了言语行为理论对分析此类反讽性小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然而,就夏目漱石《我是猫》中的日语外来词并没有相关研究。

另一方面,在国外的日本,许多学者对外来词有着不同的界定。如:金田一京助(2002)在『新明解国語辞典』(第五版)指出,外来语是指被吸收到日语中的外语词汇。(狭义上是指来自欧美语言的词汇,例如:「ガラス」「パン」「ピアノ」等)。金田一春彦(1997)在『日本語講座』指出,所谓外来语就是指从他国或他国的语言中吸收、同化,被本国借用并被社会普遍接受后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石绵敏雄(2001)在『外来語の総合的な研究』进一步指出,既然外来语是指借自外国的词汇,那么汉语作为从中国借入到日语中的词汇,也应当算作外来语。

外来词的使用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本文以夏目漱石《我是猫》的日文原版为研究对象,以其中的汉源日语外来词为例,结合夏目漱石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人生经历,运用搜集和总结文献法以及辩证分析法,研究汉源日语外来词的分类特点。

参考文献:

[1] 谷苗.日语词汇中的外来语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04).

[2] 黄伟.中日外来语的比较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