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传统媒体涉华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初探文献综述

 2021-12-31 10:12

全文总字数:6351字

《日本传统媒体涉华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互联网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发展更为快速,身处信息社会,社会舆论则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而报纸作为典型的传统媒体,更是社会舆论的主要载体之一。尤其是对于“报纸大国”的日本来说,报业之发达有目共睹。传统媒体在我国国家形象塑造这一方面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目前日本传统媒体涉华报道的侧重点和倾向性,从而研究如何塑造良好中国国家形象,寻找切合实际的战略是有必要的。

根据世界报业和新闻出版协会(WAN-IFRA)[1]所调查统计的《世界报业趋势2016(World Press Trends 2016)》[2],详见表1。并且经日本新闻协会统计,日本2018年10月报纸的发行数量高达48,926,722份[3],可见日本的发行量之大,普及率之高。而对于日本民众来说报纸的普及率及影响力由此数据也都可以了解到。因此,日本涉华报道将会折射出我国在日本地区所塑造的国家形象,而我国塑造起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也将直接影响我国民众与日本、甚至世界其他国家的民众交往、政治外交等。


  1. 国家形象

目前学术界上对于国家形象的研究颇丰,国家形象在各个领域也都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论。例如米歇尔(1999)[4]将其与与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政府政策行为相联系在一起。[5]梁晓波(2014)中提到:“中国国家形象的跨文化构建与传播要认清当前的国际和国内的现实,应当从整体战略构建、跨文化差异研究、特色话语体系建设、国民素质的提升、综合传播品牌打造等方面加强工作,还要避免形象虚幻化、传播形式化、认知框架传统化、交流输出意识形态化等方面的误区,更好地促进中国国家形象的跨文化构建与传播。”而从传播学角度,[6]徐小鸽(2000)则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新闻流动所形成的形象,或者说是一国在他国新闻媒介的新闻和言论报道中所呈现的形象。”

  1. 日本媒体与中国形象
    1. 主流媒体

目前国内对于该领域的大多研究都以《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等日本主流报纸为主要对象。如[7]李千晴(2012)中,以建构主义为主要切入点,选取2006-2010年《朝日新闻》为样本,通过抽样编码的方式,运用文本分析、社会系统分析的统计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其在各领域各年度在采写、编辑角度,以及内容倾向性,结合当年时事分析中国形象构建因素。而[8]仇小卫在(2017)中,更侧重日媒对中国游客方面的相关报道,同样是从建构主义出发,将国际关系理论与传播学理论结合,在选材方面则是选取2006-2015年的《读卖新闻》和《每日新闻》,运用量化分析、文本内容分析日媒涉华游客报道的倾向性——大多为客观报道,带积极消极色彩的报道则各占24%左右,根据这一点现象提出改善策略:理性看待相关报道、加强宣传教育和呼吁国民充分利用旅游外交传播我国良好形象。[9]吴启(2017)一篇中,选择了2006-2016年《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每日新闻》作为研究样本,将“沉默螺旋”与“虚拟环境”作为理论基础,用国际关系构建主义的视角来建立中日关系的模型。因为这篇文章是以“日本报纸中国观”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于国家形象没有具体分析,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将其与前面两篇论文进行比较,得出一些结果。将三篇进行对比,不难得出日本政府与日本媒体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李千晴的那一篇中,将这一点归为影响日媒的宏观层面因素,“在宏观层面,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受到日本对外国家政策演变的影响,而日本的对外、对华国家政策又因国际关系格局、国内外政局、内阁执政方针等的变化而调整,由于《朝日新闻》作为国际主流媒体,本身具有lsquo;国家性rsquo;,在报道方面表现出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特征。” 而高井洁司(2009)[10]中也提出,两国相互降低了对方的好感度是由于迎合读者固有观念的媒体,并且这样的媒体正使双方之间的隔阂更加明显。

也有的学者并非专注于同一或两种报纸,而是将中国与日本的媒体特征进行对比,具体举例,或针对同一事件,运用控制变量法来分析两国媒体态度倾向。例如[11]阮蓓茜(2007)中,针对[12]“亚洲杯”事件,将双方报道主题作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倾向性的关键词,仍可发现日方媒体在词语的使用上带有些攻击性,而中方媒体的语气相对平缓许多。除此以外该文章中也总结出了导致中日两国媒体报道倾向的因素,即两国历史观的差异、对对方强国化的警惕、日本大众媒体的右倾化及传媒界的商业主义取向。尤其最后一点,在我国最近“标题党”也屡见不鲜。许多媒体为了迎合读者大众的感情宣泄从而部分忽略甚至完全牺牲新闻的客观性、公平性,这一点十分不可取。针对“亚洲杯”事件所体现的中国形象,日本内藤康也曾有过相关研究。他在[13](2009)一文中,通过日本《中央公论》等刊物、《朝日新闻》、《每日新闻》和《读卖新闻》对该事件的报道分析,指出中日两国的“国门感情”问题非常困扰着双方关系。[14]李雪(2011)则是以《日本产经新闻网站》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不是纸质报纸。从该网站2010一年的报道中选取了“两会”、“世博会”、“中日渔船相撞事件”相关的报道,主要还是进行个案研究、内容分析,从而得出倾向性、正负面议题解读以及对我国对外传播的相关建议。根据该文中报道也有将信源内容作为分析指标进行的剖析,文中以中国世博会的95篇报道作为统计对象,在标注来源的91篇报道中,大多是来自于本报社的驻地记者,约占全部报道的46%;日本通讯共同社的报道数也有近42%的比例;但来自举办地中国内地的报道却只有3%,其他地区占5%左右。且在这95篇报道中,负面报道41篇,占43%,是15篇正面报道的近三倍。由此数据不难使人产生:负面报道较多是由于信源不够直接,结合上文李千晴所总结出的日媒“国家性”特点,使人不得不怀疑其客观性与真实性。

除了报纸,日本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同样有显示出对中国的关注。[15]张纪如(2017)中充分阐述了对NHK在上个世纪起播放的丝绸之路相关纪录片的背景信息、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等,利用了文本分析法与文献法来具体分析了其所构建的中国形象。最重要的是为我国优化形象提出若干中肯建议,例如我国在外交时应更加积极主动,使世界有更多可以了解关于中国的渠道。

    1. 非主流媒体

本文所说的“非主流媒体”并不是鲜有人关注的媒体,而是研究除去[16]日本五大报以外的媒体。[17]魏然和向旭阳在《日本华文媒体〈华风新闻〉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中就是以日本十大华文周刊的《华风新闻》2016年中1137篇涉华报道作为研究对象的。借用传播学知识,以内容分析法为主,对信源、主题、倾向性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指出,在该报中中国既需保持理性大国形象,也提出需要注意中国威胁论等对中国有误解、偏见以及有争议性的负面社会议题,提出可以积极向具有影响力的海外华文媒体宣传中国正面形象的建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