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奈特翻译模式指导下的东北菜名英译文献综述

 2022-08-31 10:08

巴斯奈特三种翻译模式指导下的东北菜名的英译

文献综述

一、东北菜名英译的历史及现状

中国菜名翻译是翻译界的新兴领域,处于萌芽阶段,也是我国翻译的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其中东北菜名的翻译尤为堪忧,相关的博硕士论文为零、期刊数量仅有两篇,东北菜名英译的理论专著更是少之又少。虽然东北菜名翻译起步较晚,单也并非不能后来居上,东北菜在菜名分类上与中国菜名分类上大同小异,在翻译上可借鉴前人对中国菜名的翻译。早在1993年陈家基先生在《中国翻译》上发表的《中式菜肴英译方法初探》中指出中式菜肴分为写实型、写意型、半“写实”半“写意”型、地方风味型、典故型、药膳型,6种类型的菜肴翻译模式各不相同,分别采用直译法、“意译”为主“直译”为辅、“直译” “意译”、在菜名前加地名或在菜名后加style、 “直(意)译” “解释性翻译”、药名“简译” 注释。[1]在这之后也陆续有相关的论文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比较有参考价值的有童莉的《从“源语文化”看中式菜肴的翻译》、刘清波的《中式英译的技巧和原则》、乔平的《中餐菜名分类及其英译方法》等。翻译界的学者各抒己见,形成不同的翻译主张,但是较为零散难成体系,缺乏全面深入的翻译理论研究。

何燕萍等指出国内中餐英译混乱不移,有问题如下:第一,缺乏统一标准,一菜多译现象普遍。以“牛腩”为例,有Brisket、Tenderloin、Sirloin3种译法;第二,翻译质量良莠掺杂,多有误译甚至错译;第三,翻译词不达意,缺失民族文化韵味,菜肴的美感 大打折扣。[2]再者,造成东北菜名翻译不当的原因还在于翻译界予以的重视不够,东北菜名英译还未引起翻译学者、商家足够的注意。随着东北的逐渐开放,外国食客、旅客的客流量的增加,东北和外国文化的碰撞也愈来愈激烈,在成熟的东北菜的英文菜单面向外国食客之前,经常闹出笑话。有饭店将“狗不理”译为“Dog Donrsquo;t Care”(狗不理会); “白灼农家菜心”译为“Boiled cabbage farmers”(被煮熟的白菜农民);“鱿米花”译为“Squid Meters Flowers”等,诸如此类的错误翻译使外国食客在点餐时不得不发挥想象力,想象菜肴的色味。这无疑在国内外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当务之急加强提高东北菜名英译的质量是翻译界有识之士的重大任务。

二、东北菜名的命名特点及功能

东西方地域差异导致人们在语言表达、思维结构、语言风格上存在很明显的差异,西方人比东方人更加直来直去,东方人则更加讲求意蕴。

熊欣认为中国菜名讲究音韵美和意象美,语言简练浓缩,却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对待传递文化意境的写实型菜名在翻译过程中应首当其冲译出菜肴原料、烹饪方法等基本要素,避免影响到外国食客的点菜速度以及参观的经济效益。[3]杨丽娜将东北菜名分为6种表现形式:分别是以原材料命名、以中草药命名、以人名、地名、店名命名、以数字命名。[4] 熊力游在其研究中指出菜名的首要功能表现为信息功能,此为最基本的传递食材、烹饪方法等信息的过程。菜单作为餐厅商品广告中之一,要从美学角度给人以生理上、视觉心理上的满足享受。此外,中国饮食在一定意义上“寄寓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伦理观念和艺术理想”,具有强烈的社会性。[5]从菜肴的构成来看,文月娥认为中式菜肴主要包括主配料、刀法、烹调方法以及口味,在菜名英译中既要反映地方文化特色,又要兼顾菜名本身的修辞方法,若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外国人往往会不知所云。[6]据此在菜名翻译中既要追求译名符合西方菜名直接明了的特点,又要兼顾译名的“信度”,准确地将译名信息转达给译语受众者,进而提高餐饮业的经济效益。

三、菜名翻译的原则及方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