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SK语料库——分析留学生“每”字使用的偏误文献综述

 2022-05-17 10:05

基于HSK语料库——分析留学生“每”字使用的偏误⽂献综述

摘要:针对“每”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特殊用法和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实际偏误。本文从三个环节进行分析。首先分析“每”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的性质和意义,进而根据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留学生偏误实例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偏误出现的原因,结合英汉语系差异,探究“每”与量词结合、“每”自身的重叠式的特殊意义,设计交互式教学方案。。

关键词:三个平面、偏误分析、量词、重叠式

前⾔:“每”单独作为副词使用的职能已逐渐淡化,它更多时候需要与别的词进行搭配来行驶副词的作用。与此同时,根据语料库可以看出,“每”和其他词语结合作为副词和代词的情况都是不少见的。“每天”的词条出现达到1410条,“每个人”的词条出现频次也达到了1141条。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区分“每”在不同搭配下的不同语法性质和担任的不同句法成分。以免使学习者混淆了概念。

同印欧语系相比,汉语有着丰富的量词。而“每”构成代词时,也可以和各类量词进行组合。而表示“每”这一概念的英语单词中,一般只有“every”和“each”两种代词。在描述各种事物时,一般不会加上量词,如“每本书”,就是“everybook”。故印欧语系的学习者,往往会在量词使用上出现赘余、残缺和重叠错误等问题。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习者明确量词在现代汉语体系中的特殊性质,多选取例句。同时针对“每”的使用情况,穿插在量词的教学中。形成知识点的交互影响,帮助记忆。

在“每”重叠时,即“每每”,往往表示“常常”、“经常”的意义。但“每每”往往指根据实际已经发生过的所有情况,所总结出的重复规律。同时在进行陈述时,如㈠“我每每与他们见面”,一般会有后续的说明,加上“都......”来使陈述完整。而“常常”和“经常”,如果说㈡“我经常与他们见面”,“我常常与他们见面”则只是在陈述“我多次的与他们相遇”这一事实,语义已经完整。这是因为,“每每”在表示“经常”意义的同时,还有“每次,每逢”的意义,如㈠就可以改成,“我每次与他们相遇”,而㈡却不具备这个意义。

(⼀)关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

⽂献【1】以偏误分析理论为依据,探究初学汉语的外国人的语法偏误在各种语法形式上的表现,以及学习策略—母语干扰、过度泛化等—与教学失误对语法偏误产生的影响。我们的做法是,把直接或间接搜集到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初学汉语的学生的偏误做形式上的归纳,共得192项,并按偏误的性质把它们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四大类。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项目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词语的使用,也包括各种词类的使用,尤其是副词、连词、助词等虚词的使用,也包括各种短语(如介宾短语)、结构等的使用。另一类是句法项目,包括各种句子形式(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则主要表现为句型的教学)。这两大类语法项目都会有遗漏、误加、误代、错序的偏误,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与词语的意义、用法有关的偏误;后者是由词语充当句子成分使用上的偏误。下面我们将以偏误的四种类型为基本框架,对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进行一些分析。

(二)关于“三个平面”理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