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中汉娜的气味分析文献综述

 2022-01-12 10:01

全文总字数:3183字

文献综述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是个宁静而又深刻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是作者就德国人对罪责的态度所作的犀利独白。小说笔触细腻,在细节上十分考究,比如汉娜的气味、身体、动作等。其中,气味这一细节通过主观的嗅觉感受,与客观的形象相结合,构建了有血有肉、充满感情的汉娜。这一细节贯穿小说的始终。小说最后气味的变化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不禁思考汉娜的气味背后深藏的意蕴。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探究汉娜气味背后的深刻内涵,更加深入地体会小说中的这一细节,多维度地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的思想内涵。

本文重点分析嗅觉在文学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对写作中细节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适用于在日常生活中发掘藏匿于细节中的壮美。本文试图多层次、多角度解析汉娜身体的气味。将气味与形象、情爱、道德等元素结合在一起,逐步深入探究,同时也能够丰满这一细节和汉娜的形象。尝试将小说第二部中法庭上缺失的气味交流归结为嗅觉空白,突出汉娜与米夏的空间距离和心之间的距离。尝试分析汉娜保持香味时表现出的恶与反省忏悔后产生的体臭之间的矛盾,探讨香、臭、善、恶之间的复杂关系。将汉娜的气味变化归因于她对罪恶的承认和接受,不再为了隐瞒文盲身份而费尽心思掩藏。

二、研究现状

《朗读者》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读者,打破了历史和文化的差异,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其丰富多义的内容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在国内,毕飞宇通过《〈朗读者〉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小说》(中国文学批评,2018年),深入探讨了小说的“反思与隐私”主题、叙述方式和女主人公汉娜的写照,同时指出了小说的遗憾之处。同类研究多是关注小说的伦理学、丰富的主题、汉娜的身份与形象和独特的叙述方式等。“汉娜的气味”这一细节在网络上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仍停留于小说作者对汉娜气味的描述,缺乏自己的见解和深入的分析。在国外,尤其是德国和美国,对《朗读者》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伦理道德的批评。总体而言,对“汉娜的气味”这一细节进行深入研究的资料相对匮乏,但不乏对于汉娜形象、罪责和反思的研究。

《〈朗读者〉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小说》中点明了《朗读者》作为爱情小说和反思小说的双重身份,表示反思与爱情互相成就,缺一不可。而米夏和汉娜的爱情,是由隐私来推动的,两人对隐私的维护又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最终指向反思问题,而两人有关爱情的态度便构成了反思的内容。同样分析爱情,本文从汉娜的气味入手,强调的是汉娜的气味对米夏的吸引力,而反思是从汉娜的角度展开,也涉及到了气味的变化。汉娜作为气味的主导者,米夏作为爱情的被动者,在气味的维度里,两人不再是平行发展。这篇文章对汉娜显现的女性特征的分析十分细致,而这又与气味密切相关。女性特征的显现不仅表现在穿着与姿态上,也能够通过身体的气味传达出来。

汉娜的形象、身份、心理等研究始终是一个热门的课题。邵娟《汉娜的成长——〈朗读者〉女主人公形象分析》(长城,2009年)剖析了汉娜从幼稚迈向成熟,从自我走向社会,从无知走向开化的成长历程,分析了冷酷女看守形象向虔诚的忏悔者形象的转变。杜艳《本哈德施林克作品〈朗读者〉中汉娜受害者兼施害者角色分析》(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关注汉娜作为战争罪犯,同时也具有普通人的内心斗争和人性弱点;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及对汉娜的心理分析,探究对主人公罪过与苦难的看待问题,从中能够得出对历史与人性的反思。方草《小说〈朗读者〉女主人公汉娜的心理分析》(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以汉娜的心理分析为立足点,研究其性格特点和行为背后的心理根源,剖析汉娜的心路历程,更加真实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影响汉娜悲剧命运的心理诱因。这部分对汉娜的研究更为深刻,有助于领悟人物形象背后的精神内核。本文将气味与汉娜的形象相结合,形象方面侧重于汉娜身体的状态,不会在这部分深入探究汉娜的形象或心理,而是在气味与道德方面有所体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