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风险传播的场域中媒体报道框架的斗争与协商文献综述

 2022-04-28 10:04

论风险传播的场域中媒体报道框架的斗争与协商

——以“华为前员工李洪元事件”为例

文献综述

  1. 关于框架理论的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首先,是框架理论的提出和概念定义。1974年,戈夫曼于《框架分析》一书中将框架理论定义为:“个人对事件进行组织的心里原则与主观过程。”他认为,社会交流过程中,人会用框架组织现实事件,继而赋予行为一定意义。[1]吉特林发展了戈夫曼的概念,提出了更明确的定义:框架就是“关于存在着什么、发生了什么和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上进行选择、强调和表现时所使用的准则”。[2]

随着众多学者对框架理论的研究和拓展,该理论被运用于新闻业和媒介研究。甘姆森在期刊论文《媒介话语与大众关于核能的意见:一种建构方法》中,聚焦于新闻内容的报道框架,他认为“新闻内容的中心思想是框架构架”;[3]埃曼将框架理论用于媒介研究,概括了媒介框架的四种功能,即界定问题、确认问题和成因、作出某种道德判断、提出解决方案或改善方法,并对框架概念进行了广义定义,对框架的“破裂范式”形象进行澄清。吉特林率先将框架概念运用到媒介研究之中,置于新闻话语生产的背景下,将人的意识形态与新闻框架形成结合在一起。Pan与Kosicki在论文《框架分析:一种分析新闻话语的方法》中,加入新闻生产的过程图示,指出影响新闻框架形成的其他因素,例如行业规范、政治制度、等级观念等,他们利用框架分析探索新闻生产过程,并探讨了新闻框架对公众行为的影响。[4]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框架理论研究中,个案实证研究成果颇多,且多以西方的理论成果为基础。由于个案分析以某个事件或者议题为研究案例,对象集中,主题稳定,线索单一,更便于分析框架生成机制及影响因素,成为了国内框架理论研究中的一大趋势,目前成为一个流行趋势。在国内,内地学者和港台学者的研究方向及成果也有所不同。

1.内地对框架理论的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