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网络下的粉丝经济新发展文献综述

 2022-04-26 10:04

社会化网络下的粉丝经济新发展

文献综述

前言

去年第一季度爱奇艺播出的偶像竞演养成类真人秀节目《偶像练习生》,首播1小时点击量就突破了1亿,当晚拿下了18个微博热搜关键词。播出2期后,网播量累计打破4亿大关,微博主话题阅读量达到32亿。随后腾讯接档的《创造101》也很好地延续了这个势头,两个节目成功打造了国民男女团,饭圈仿佛看到了偶像文化的春天。于是,偶像养成及其所伴生的线上线下的粉丝经济再度被推上了热门话题。

然而粉丝经济并不是粉丝群体数量与经济规模的简单对应。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日趋复杂化的应援形式,众口难调的粉丝心理,以及不那么完善的网络社交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得粉丝经济迅猛发展的背后,双刃剑的另一面也逐渐显露出来。

所以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有学者提出了有关粉丝经济的理论与如何优化的建议。这样对于偶像与粉丝甚至是中间商来说都是有益的。

  1. 粉丝经济的定义

在西方国家,粉丝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初显端倪。英国学者西尔斯观察到,在从“广播”到“窄播”的媒介工业转型中,忠实的粉丝在强力的吸引下最有可能成为消费者。粉丝经济的发展速度与大众文化的商品化速度是一致的,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后期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对于粉丝经济的定义,众学者笔下有着相似却也不同的看法。

朱承志在《粉丝经济在偶像效应和互联网思维下的经济学思考》中,将粉丝经济理解为一种商业运作行为。这种商业模式的内核是“信托代理”。并用“收益(R)=(相关性十及时性十空间性)times;置信系数”这样一个公式来量度这种信任关系。[1]
李娟在《论互联网时代粉丝经济模式》中提出,消费者生活在自媒体时代中,通过社交互动来进一步增加粉丝自我期盼的情感资本,从而达到用户主动参与并主导的自营销,最终实现增值的目标。也就是说,粉丝经济是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2]

胡塬炜在《浅析“粉丝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向》中提出,粉丝经济是一种创收行为,主要依托于情绪,并且以粉丝社区作为营销方式的一种经济性的行为,具体表现出“情绪资本”“营销模式”“增值”要素。[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