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性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徐州地区幼儿园为例文献综述

 2023-12-05 15:15:17

文献综述

一 研究背景

性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卫生教育、道德教育、责任教育,也是人格教育。它不仅包括解剖和生殖方面的知识,还强调两性之间态度的发展和指引,它关系着一个人整个生命是否能发展成健全并富有创造力的个体。从长远来看,幼儿园性教育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十分有必要开展幼儿园性教育。

在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成立3周年新闻发布会暨“保障被性侵儿童民事求偿权研讨会”上,根据“女童保护”的统计,仅从2013年到2015年的三年间,公开的性侵儿童案件就达1035起。这些案件让人痛心,同时也让我们陷入思考,如果孩子受到过正规的性教育,他们就会有自我保护的意识,进而拒绝侵害,或者至少也知道告诉父母,求助他人。这些严峻的事实让我们了解到幼儿性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发展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大约在两三岁时已经出现性别意识的萌芽,他们能够确认自己是男性或女性,并知道这种特性是恒常的。五岁以后儿童更明确地认识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因素,并开始依据该性别特征塑造和评价自己的服饰、言语、个性、行为等”。可见五岁以后的大班幼儿性心理发展更加成熟,对性概念的认识也更加深刻,所以幼儿园大班的性教育内容应该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以更好地适应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本研究将针对大班幼儿性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对所存在的问题、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为大班幼儿园性教育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一方面帮助大班幼儿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提高大班幼儿性教育的质量。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一)核心概念的界定1.性 潘绥铭(1995)在《中国性现状》中指出:“性至少有三种存在方式,生物存在、社会存在和心理存在。”2.性别 性别,就是我们通常称谓的“男性”或“女性”。这是根据生物学特征对人类群体的身份所作的最基本的界定(刘金花,2012)。3.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是被社会文化标准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是按性别来规定的一个人的社会身份。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刘金花,2012)。

4.性别角色认同

性别角色认同主要指的是对社会性别角色的认同,即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并发展为性格方面的男女特征,就是所谓的男子气和女子气。即个体认同所属文化中性别刻板印象的程度(金伯莉.J.达夫,2012)。

5.性别社会化 郑杭生(2007)在《性别社会学》中提到:性别社会化是人们接受并内化社会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要求,以此支配自己的行为、发展性别角色意识的过程,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性别认同过程。综上所述,性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概念,它涉及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层面的内容,性在人的一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6.性教育 《西方性教育辞典》里性教育的定义是:性教育是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对性有关方面进行一些理解的教育,这些方面包括性的结构和知识以及其涉及到的人性和道德等问题。 性教育应从心理、生理及道德三个部分展开,即指通过对人格、人际和情爱三方面的不断提高,达到广义概念上的性行为在肉体、感情、理智和社会诸方面的全面协调,最终实现社会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美国国家特别委员会特别提出,为了建立性健康,首要任务是进行性教育,性教育是一种完整的人生过程,包含了性发展、生殖、性别角色等等(葛阳阳、范洪涛,2012)。 由此可见,性教育的涵义非常广泛,与很多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不只是教育学、生理学、卫生学,也有心理学、社会学。因此,性教育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授解剖或生殖等方面的性知识,其应该是一种终身教育,为了培养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教育者应该在教导个体性知识的基础上,确保受教育者性态度的正确,对受教育者的性价值观进行良好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以不同的目标、内容、实施方法有效地开展。7.幼儿性教育 黄金花(2008)提出幼儿性教育是指根据幼儿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授以幼儿简单的性生理知识,促进幼儿性心理的健康常态发展,使其身心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保持着良好的调适的教育。 刘小红(2014)把幼儿性教育界定为针对 3 ~ 6岁幼儿实施的,使幼儿科学认识人体性器官、了解性征、性别差异、动植物繁殖以及人类生育等基本性生理知识,满足幼儿性器期的心理需要,促进幼儿形成正确的性观念、性态度,使其性心理常态发展的教育活动。 王良玉(2015)将幼儿园性教育界定为在幼儿园这一特定的教育背景下,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由专业的幼儿教师对幼儿实施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包含系统的性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知识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通过以上对性教育的分析,借鉴已有幼儿性教育研究结论,我们可以把幼儿性教育界定为“针对 3 ~ 6 岁幼儿实施的,使幼儿正确认识人体器官、体征与性别差异,了解生物尤其人类繁殖过程等性生理知识,以满足其性器期相关需要,形成科学的性观念,促进性心理常态发展的教育活动”。8.大班幼儿性教育 5岁左右幼儿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成分,如:男孩子胆子要大,不能哭,女孩要文静,不能粗野(刘金花,2012)。 儿童从5、6岁后,性冲动开始进入暂时停止活动的时期,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青春期开始。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对性缺乏兴趣。男女儿童的界线已很清楚,常常分开做游戏,甚至互不往来(刘金花,2012)。 综上所述,大班幼儿已开始了解性别的基本关系,在认知方面,男孩与女孩之间已有性别差异。(二)性生理发展的理论基础 生理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生理的发展是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的生物学性别决定于遗传基因中的性染色体,来自于携带有父亲遗传信息的精子与携带有母亲遗传信息的卵子结合成的受精卵。从受精的第七周开始,男女的生物学性别沿着基因确定的方向出现分化,并受到母体环境及外界环境的影响,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直至终身。从出生开始,男女婴儿就能获得性体验。(劳拉·E·贝克,2002)。 由此可见,幼儿的性生理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幼儿从出生开始就出现性体验。(三)性心理发展的理论基础1.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个体从出生到儿童时期的性发展建构了人类一生整体性活动的发展。他认为:“性不是为了繁衍后代,并不是只是为了满足生物学的需求,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快感。”所以,性是一种包罗多种因素的生理机能,兼顾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 弗洛伊德在其人格发展理论中,将人的人格发展按照顺序分成五个重要阶段,由身体的部位进行命名的被划分到前三个阶段,个体在六岁之前的各种或大部分的基本的自身需求基本上要依靠人类身体上的这类部位来尽量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满足。而在这个体在六岁以前的这三个阶段都一定程度影响人格一生的发展。这三个阶段包括了口唇器(0-1 岁)、肛门期(1-3 岁)、性器期(3-6 岁),这其中的基本需求中性本能实现满足即为往后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2.认知学派 科尔伯格的研究认为:性别恒常性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1)性别认同(2-3岁),即知道自己是男孩是女孩;(2)性别稳定性(4-5岁),即知道人的性别不会随着年龄变化而变化;(3)性别恒常性(6-7岁),即懂得人的性别不会随着服饰、形象或活动的改变而改变,也不会随情境的改变而改变。据Warin发现(2000年),不同文化中的儿童都表现出这三阶段的发展过程(刘金花,2012)。 综上所述,幼儿性教育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教师和家长具备的性教育观念、性知识等关系到幼儿性教育的发展。 (四)大班幼儿性教育的重要性研究 王良玉(2015)在《幼儿性教育调查研究》中引用性学家李银河的观点,李银河提到,不需担忧过于提前进行性教育会引起幼儿早熟,儿童从3岁时已经有对于性别的观念,而这时性教育应尽早开展,并且针对儿童不同的年龄段,要善于运用不同的策略。 英国的法律上要求,5 岁的幼儿就应该接受性教育,并依据“国家必修课程”的具体规定,性教育要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分不同层次、不同内容开展实施(王良玉,2015)。 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指出,教育与社会对于幼儿期性欲发展的“全盘遗忘”,对幼儿性教育的忽视,是导致成年后“性变态———性对象颠倒、恋物癖、恋童癖、性虐或被虐狂等”“对性的厌恶感、羞耻感”及“歇斯底里症”等精神疾病的根本原因。 发展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大约在两三岁时已经出现性别意识的萌芽,他们能够确认自己是男性或女性,并知道这种特性是恒常的。五岁以后儿童更明确地认识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因素,并开始依据该性别特征塑造和评价自己的服饰、言语、个性、行为等(陈帼眉,2000)。 以上的文献资料都表明,对大班幼儿进行及早针对性教育,它不仅能使幼儿掌握正确的性知识、养成良好的性心理、建立规范的性道德,还有利于其性别概念的形成和性别角色的建立,为成年后正确对待和处理两性问题奠定基础。(五) 大班幼儿性概念的影响因素1、幼儿性概念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 性概念反映出人们对性的了解程度与情感态度。席庆兰(2004)关于幼儿是否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性别以及幼儿长辈性别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幼儿的性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在幼儿对动物雌雄认知以及动植物生长繁殖进行调查时,结果发现年龄越大的幼儿对这些知识了解的越全面。调查显示,幼儿阶段的性概念是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幼儿时期开始进行性教育,对促进幼儿的性概念良好形成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由此可见,大班的幼儿性心理发展更加成熟,对性概念的认识也更加深刻。2、好奇对幼儿性概念有一定的影响 Cowan 和 Bernstein(1975) 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即幼儿对“婴儿的出生”是依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进行的。幼儿会对婴儿出生有一定好奇,但这种好奇的同化和建构如不能够被适当地引导,其引起的不正确的性概念会产生不良影响,有关人员必须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性教育来使幼儿性概念的认知结构能够正确建构并维持。Kreitler 表明尤其在幼儿时期,为了引导幼儿性概念的良好发展,教育者应该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一系列性教育课程。 在婴幼儿时期,性反应和性好奇的行为就已经一定程度上开始了。周正猷(1997)在《少儿早期性教育》中提出胎儿阶段的口欲已经发展,新生儿明显出现吮吸的需要。而 1 岁之后的幼儿出现对大小便充盈和排放的兴趣,性器官的发育也比较早,出生不久后的新生儿就会出现自发性的勃起。许多性学家们的研究和观察结果都表明,5、6岁儿童手淫行为不是只有心理异常的幼儿才有,幼儿手淫时也会出现和成人性高潮时类似的生理反应。 《金赛性学报告》美国性学专家金赛的研究表明,婴儿在吸母乳或被拥抱以及洗澡的时候,性器官也会有一定的反应,这是由于被紧抓或受到疼爱的正常反应,这种反应表现了父母与子女的亲密关系,也是表现喜悦情绪的良好反应。 此外,谢妮(2002)谈到了有关幼儿的性疑问和性好奇行为的问题。文中提到,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会发现幼儿性好奇会表现为模仿各种媒介中的不良表现,大班幼儿对于性的好奇以及因其发生各种行为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六) 大班幼儿性教育的策略研究1、幼儿性教育的目标研究 刘达临(2001)在《中国性学辞典》中指出,幼儿性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受教育者逐渐的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出生这些浅显的等性基础知识,随着年龄的不断地成长逐步理解有关性的自然性,让受教育者逐步形成自身的正确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角色、形成社会期待的性别行为。 《中国性科学百科全书》中指出,儿童性教育的目标即:教师逐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以不同的目标内容策略引导幼儿逐渐地明白性是具有顺其自然性的,认知性别差异,表现符合自己性别的行为,了解生命起源等。 中国台湾学者晏涵文(2004)提出了 3 ~ 15 岁儿童青少年的性教育目标是帮助每一个人树立正确的性观念,理智地认识自己在“性”的方面发展、成熟的过程,在需要时作出正确的决定,避免损害; 帮助个体深入了解两性交往和人际关系,发展自己的性别角色并形成性别认同感;学习爱、尊重和担当。 谢妮(2002)认为性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和青少年的“性”健康,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性态度、性观念,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以及培养他们在必要时理智地作出决定能力。 以上的文献资料都表明,性教育是以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为立足点和最终目的进行的,并能够体现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大班性教育体现在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方面,不仅要教受教育者生理知识,也要注重培养受教育者在心理方面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概念、并发展幼儿形成正确性别角色以及在社会方面懂得人际关系,爱的理解和互相尊重。2、幼儿性教育的教学内容研究(1) 幼儿性教育包括性生理 目前国内关于幼儿性教育的观点基本源于弗洛伊德、美国的格桑夫人及考尔德伦的研究。如“幼儿性教育三个方面内容依次是lsquo;性自认rsquo;和lsquo;性别角色rsquo;,防止形成lsquo;性压抑rsquo;;正确回答幼儿提出的关于性的各种问题。” 晏涵文(2004)关于幼儿园的性教育内容包括:①让幼儿学习怎样保护自己能够避免坏人的侵害;②让幼儿认识家庭的功能,包括物质与情感两个部分;③让幼儿懂得为什么不能暴露性器官,这并不说明身体的这些部分是可耻的,而是对个体隐私的尊重;④让幼儿能够了解不同动植物的家族。(2) 幼儿性教育包括性心理 吴建忠(2005)将性教育的内容概括为: 认识性器官的科学名称、性别角色意识、性别认同和基本的性道德原则。 黄金花(2008)将幼儿性教育的内容概括为:①幼儿自我护理与保护教育,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卫生习惯的培养,二是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三是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②性别角色教育,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性别概念,二是性别角色观念,三是性别行为。③爱的教育,其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热爱生命的教育,二是学会爱自己,三是学会爱他人,四是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乐于与他人交往。(3) 幼儿性教育包括性社会 王良玉(2015)认为性教育内容包括: 性生理层面上的教育,主要包括让幼儿了解生命的孕育过程,培养幼儿热爱自己的生命、尊重其他生命个体;性心理层面上的教育,主要包括让幼儿认识自己性别、了解男女性别差异,知道家庭中父母的性别角色,引导幼儿表现出符合自身性别的行为活动;性社会层面上的教育,主要包括引导幼儿认识性器官的科学名称及其功能、了解生理卫生护理常识,识别不适当的身体接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幼儿性教育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性生理层面上的教育、性心理层面上的教育、性社会层面上的教育。3.幼儿性教育的教学方法研究 何慧芳(2012)指出幼儿性教育存在着传统文化的羁绊、父母认知欠缺、性教育教材匮乏等问题,所以“应通过树立科学的性教育观、提高父母亲的性知识与修养、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儿童性教育教材、加强性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等途径来强化儿童性教育”。 李娟、王东辉(2012)指出“幼儿性教育不同于青少年性教育,我们应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幼儿有关性的问题,特别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首先幼儿家长或教师应树立科学的性教育观念,要对待幼儿性教育要和对待幼儿喝水一样简单。性教育语言要科学,性教育方式方法上采取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 芬兰在幼儿园阶段就有一本专门的性教育图书《我们的身体》,家长和教师可以在每天给幼儿讲一个关于他们身体的奥秘的小故事,在丰富多彩、变幻万千的故事中,幼儿就明白了关于自己身体的奥秘,这种方式非常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既能吸引幼儿的兴趣,又能让他们明白科学的道理(王良玉, 2015)。 王良玉(2015)提到由于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看完动画片或听完故事后可以引导大班幼儿讨论男女身体的不同,讨论故事中人物角色的性别,可以进行一些游戏活动加强幼儿对不同性别行为模式的深入的了解;在美术活动中可以让幼儿绘画男孩和女孩;手工操作活动中用身体器官图片卡和身体图或男孩和女孩图锻炼幼儿,让幼儿熟悉各身体器官的科学词汇,准确认识男女生的区别;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色扮演游戏,引导并鼓励幼儿自己选择要扮演的角色,鼓励幼儿选择的角色适合自己性别,改正幼儿选择的角色不适合自身性别的行为;幼儿园教师应该告诉家长懂得按照适合幼儿自身性别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不应该以家长自己的兴趣来随意安排幼儿的生活日常选择及偏好。 综上所述,对大班幼儿进行性教育时,首先应当从直观形象的特征入手,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尽量建立联系。四 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1)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关于幼儿性教育的相关理论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发现,从内容上看, 性教育方面关注更多的是青春期教育, 较少关注幼儿的性教育,从操作上看, 多是宏观指导, 缺乏具体执行的策略。针对儿童性教育方面的资料非常少,从而忽视了对大班幼儿进行性教育的研究,幼儿性教育关系到其一生的生长发育、人格养成、情绪发展和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2)为大班幼儿性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幼儿性教育问题一直受到教育界、心理学界、医学界、社会学界甚至法律界等社会各个领域学者的关注。目前国内的性教育对象主要指向青少年、青春期阶段的学生群体或社会成员,幼儿性教育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近期,我国幼儿被性侵的案件频发,幼儿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幼儿性教育的必要性已毋庸置疑,更迫切地需要可操作的,具有较大可行性的相关理论研究的支撑,进一步促进国内幼儿性教育的发展,具体解决实际操作中存在的“如何对幼儿进行性教育? 以何种方式? 内容是什么? 目标是什么?”等问题,以期对我国幼儿性教育的全面有效开展提供有益启示。2.实践意义(1)引导幼儿教师和家长科学对幼儿进行性教育 从幼儿期就对儿童进行性教育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孩子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烈,感情丰富的年龄,需要幼儿园教师以及家长正确引导教育幼儿的性教育。(2)幼儿性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帮助大班幼儿形成良好的人格

性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性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卫生教育、道德教育、责任教育,也是人格教育。它有两个重要阶段,幼儿期是一个重要时期,它不仅包括解剖和生殖方面的知识,还强调两性之间态度的发展和指引,它关系着一个人整个生命是否能发展成健全并富有创造力的个体,有利于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人格,为幼儿的健康和成长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