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2022-06-28 11:06

江苏省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文献综述部分

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16年末,全国耕地面积为13495.66万公顷(20.24亿亩)。而2015年末,全国共有农用地64545.68公顷,其中耕地(20.25亿亩)占20.9%,园地2.2%,林地占39.2%,牧草地占34.0%;建设用地3859.33万公顷,其中交通运输用地占9.5%,水利设施用地占9.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占81.3%。2015年,全国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减少耕地面积30.17万公顷,通过土地整治、农业结构调整等增加耕地面积24.23万公顷[1],结果导致耕地面积在十二五期间减少了400万亩,这意味着建设面积在增加,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在下降。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工业、商业和住宅用地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城市建设用地非常有限,最终很可能导致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三者失衡。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此导致城市地区土地利用也在发生剧烈变化,其中江苏省近年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在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范围,在国内外土地利用效益相关理论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选取指标,构建江苏省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时间序列上对2009-2019年江苏省土地利用效益状况及协调性进行分析,进而全面深入了解江苏省土地利用效益的实际状况,并且找出研究期间影响江苏省土地利用效益的主要因素,作为解决现实问题、提出提升策略的参考依据。

1土地利用效益与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概念

土地利用效益是不同时间不同区域单位面积土地投入与消耗所实现的物质产出或有效成果为区域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总和,是衡量土地利用合理性与可持续性的重要标度。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是指对土地投入的资金、劳动、技术等总值与取得的有效的被人类所需的有价值的产品(服务)的比值。高效的经济效益要求用有限的生产资源获得尽可能多的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是对目标区域的土地利用效益现状进行说明,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参考依据,也是衡量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重要标度[2]。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综合协调发展是土地利用的最佳状态。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分析对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国内外对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研究概况

2.1国外研究进展

总体来看,国外学者对土地利用效益的研究要早于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较多。土地利用效益的研究起源及核心效益是经济效益,故最初国外学者更注重研究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相关的理论研究多在经济效益领域展开。早在19世纪,德国学者以农业用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经过一系列的学者的研究成果,1994年首次出现“效率”一词,为研究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提供基础。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土地三大利益协调发展的国家。1996年,发展计划中的土地强度,追求经济产出不会损害社会和生态效益,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广泛的注意。[3]在研究内容上,国外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以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为切入点进行研究,随着生态学、社会学的发展,土地利用效益开始考虑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进而进入第二阶段,现阶段也就是第三阶段,宏观全面研究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的综合效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