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内生型发展路径研究——以厦门海沧区青礁村院前社为例文献综述

 2022-07-20 07:07

乡村振兴的内生型发展路径研究

——以厦门海沧区青礁村院前社为例

随着习总书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著名论断出现以来,党和中央逐渐认识到乡村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意识到环境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和转化为经济资源的优势,于是全国各地掀起一股乡村振兴的热潮。二战以来,国外的乡村营造项目经历了摸索发展的阶段,现已基本成熟。国内目前的探索主要集中为政府主导和资本下乡的模式,大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主要以内生型经济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振兴探索为例,希望能从中探索出一种新的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1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1乡村振兴战略

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首次提出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历史背景下国家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新思路。

乡村振兴的具体要求有:坚持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的,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方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国家对于乡村发展的关注表明,城乡融合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在不断深化,乡村治理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逐渐提高。

1.2行动者网络理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 ANT)是由法国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代表人物米歇尔bull;卡隆(Michel Callon)、布鲁诺bull;拉图尔(Bruno Latour)和约翰bull;劳(John Law)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一种关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行动者(Actor)、转译(Translation)和异质性网络(Heterogeneous Network)是ANT的三个核心概念。行动者是指参与到科学实践过程中的转译者(mediator),无论是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这一概念区分于一般意义上的中介者(intermediary)。行动者网络构建的核心内容是转译,它包括问题呈现(Problematization)、利益赋予(Profitsharing)、征召(Enrollment)和动员(Mobilization)四个环节。所有的行动者中区分为关键行动者和一般行动者。核心行动者指出其他行动者实现利益的实践途径,并将一般行动者关注的目标问题化,联结成为网络利益同盟;进而使核心行动者的问题成为一般行动者实现目标的“强制通行点”(Obligatory Points of Passage,OPP),这一过程叫做问题呈现。利益赋予指的是通过各种途径和策略进一步强化以上步骤中对行动者角色的界定,达到一般行动者被“征召”的目的,此时所有的行动者成为同一联盟的成员。最后的“动员”指的是核心行动者上升成为整个联盟网络的目的代言人,为达到共同的结果对一般行动者行使权力,以维护网络的稳定运行。在转译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具体的客观情况出现一定的“异议”需要克服[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