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乎之间》摄影组图创作文献综述

 2022-08-11 03:08

文献综述

弗洛伊德在《梦到解析》中曾指出过,艺术家的儿时记忆如梦一般,并不是客观对过去事件的转录,与此相反的是主体的幻像。在弗里达的自画像中透出车现实的客体和她同时渴望缺失的客体,这恰恰也是欲望主体的脸。而弗里达·卡洛正是将自身联系的模糊性和情感的矛盾性运用到作品中,以“迷失”与幻象“的”碎片化“模式拼凑了”碎镜“中的自己。在视觉艺术领域,作品”形象“的形成是非常复杂和微妙的,包括图像的接受,文献的传递方式,她不仅是对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作品的解释描述,同时也是艺术史上的普遍现象。1

镜像艺术起源于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光影艺术则要追溯到摄影术的发明,两者结合生成的镜像光影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镜像光影的运用与场景和空间密不可分,形式的创新与空间感的营造为观者带来变化丰富的视觉体验。斯蒂芬·纳普,草间弥生,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等多位全球知名艺术家也在其作品中运用镜像光影与场景空间等关系,以光影变化所呈现的戏剧感体现社会反思。

今天镜像媒介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诸如镜子,镜面不锈钢,水,油,光,影子,投影等他们都能产生镜像。关于镜像媒介,简单地来说把它们归纳为:能够反映或折射空间与物象的材料。在当代艺术作品中,镜像材料的作用不仅是浅表的映射物体或空间,同事映射出时间性,精神性,社会性,具有多重隐喻的特性。2

人类的认识来自于人对于形象的痴迷,当婴儿看见镜中的自己便开始了对“我”的认知,这种对自己的认知,既一种对于审美的认知开始,也是一种对虚幻的接受。通过镜面作为媒介,镜中的影像与物的关系便构成想象界,人正是从想象界开端的镜中王,进入到社会中的我。我的构建离不开肉体同时也离不开我的对应物——镜中我的影像,“我”通过与这个影像的认知而开始构建。镜像阶段是一个自欺的瞬间,是一个由幻象引起的自恋过程。“人一直苦寻自我,而当找到之时,它却在我们身体之外,自我总是作为他者而存在,被身体之外的力量所决定,永久地被限定在与自我身体割裂的情境。”3

在向世俗之物的转变中,镜子启发了绘画的历史。作为人物心理的重要折射物,它启发了人们对透视,空间,光线等绘画技法的探索,探讨了“凝视”与“自我”等命题,对真实与幻觉的思考。照相机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使用这个机器来直接实现关于自己的图像,自拍就这样诞生了。辛迪·舍曼就是以自拍行为完成作品的,她说:“我将自己分成许多不同的部分,在农村的我是一部分,hellip;hellip;作为职业女性的我是另一部分,而在影视中工作的我,又是一部分。”4辛迪·舍曼的自拍图像不仅具有个人意义,还涵盖了许多文化的,社会的和个人的因素并表达个人乃至社会的态度和观点。她的艺术实践即超越了摄影艺术本身,又是对摄影艺术本身对拓展,提供了一种摄影的方法论。5

“lsquo;自我性rsquo;”的问题是人的本质问题的一个侧面。”6自画像是艺术家对自身状态的自我审视,理解,表达和诠释,体现着艺术家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和寻求。“绘画的任务——表现活生生的人的精神与他们最内在的东西。”7自画像就是这样,“在创作自画像的过程中认识自我”8,在描绘自身形象的同时,写照着自己的灵魂和精神,也代表着人类的思考和疑问。

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来看,镜像光影使一种更注重视觉体验与现实空间的艺术形式。镜像光影的视觉体验更立体,更丰富,其极大延展了光线的路径,使光线可以有更加复杂,更加广泛的表现力。这种视觉体验还要依托于光影路径所处的空间与最终到达的空间,因此现实空间成为所谓的“画布”,可以狭小封闭,也可以无限延展。自由的空间与增加延展镜面作用为光影的呈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管怀宾老师曾在他的《过园》中提到“我们所能动用的这些材料和物质本身,实际上已经成为作为媒介的物,而艺术家最终创作的作品中看到的还是物或材料本身的话,那是有问题的。而一个艺术家的敏感也不能只是一厢情愿的,不能只对个人产生意义,它涉及这种距离是否还能影响第三者。”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