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中雅趣》纪录短片创作文献综述

 2022-03-11 10:03

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纪录片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微纪录片出现并兴盛一时。2010年前后,随着广电总局印发《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纪录片生态发生巨大的变化,微纪录片也迎来再兴盛。经典剪辑类、公益环保类、商业定制类、幕后纪录类、大学生微纪录片等新的微纪录片类型取代了原有的生活纪录类、人文地理类、新闻纪实类等微纪录片类型,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的“多元化”需求越来越高,中外正在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来创作题材新颖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的微纪录片。微纪录片可以继承、发扬所有传统纪录片的“电影”元素和优势,只是精短而已,时长不超5-25分钟。微纪录片可以适合所有流媒体播放,也适合电视台播出。微纪录不因短而丧失纪录片的思想性、真实性、新闻性、故事性。微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的最大区别不仅是草根性,也有浓缩、精短的成份。

过去,一年四季,特别是春、夏、秋季,农村孩子们常用撬头、排网、弹弓和鸟笼捕捉各种鸟,或放在笼里豢养,或打打牙祭。也不乏一些纨绔子弟,手托雕花镶玉的精制鸟笼,悠哉悠哉,招摇过市,称为公子哥儿当时追求的一种时尚。解放前,有“啥人养啥鸟,啥鸟进啥笼”之说。一般人养一些诸如:黄雀、红脖、百灵、八哥、画眉等。养鸟,必须有鸟笼,当地称雀笼。鸟笼从质地上分为竹木制和箭杆扎制两种。过去,冀东民间最为普遍的是因陋就简,用箭杆、桑条、柳条尖子、破竹帘子上的竹条扎制简易的鸟笼。雀笼从功能上又分养笼和捕笼两种,捕笼又分滚笼和打笼两种。从形状上可分为圆笼和方笼两大类。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鸟爱好者的增多,制作鸟笼的手艺又兴旺起来。我的毕业设计《笼中雅趣》纪录短片创作便是拍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雀笼制作技艺大师王玉生,主旨在通过制作微纪录短片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匠人精神。

关于鸟笼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吕立军的《小鸟笼大文化》[1]中说到:“鸟笼不仅仅只是一件文物, 一件传世艺术品, 更是一件难得的文化载体。在惊叹它带给人们材质的奢华、工艺之美的同时, 更多地是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古代汉唐、宋乃至明清代表性文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以及中国书法、思想、文化的传承, 文人参与社会文化起到的作用, 乃至古代工匠几近完美的高超技艺和创造力。”可见,提笼架鸟之类世俗文化同主流文化并不矛盾, 是可以相互依存的, 它通过文人主流先进思想的渲染更能够散发独特的艺术风格。

卢少夫在《图形创意设计》[2]中指出:“创意是创造型思维的集中体现,是设计师文化与专业修养和生活体验高度融合的结果。好的创意体现在图形设计上,既要有均衡的构图和元素经营,也要有和谐的色彩搭配,更要在图形中传达作者对世界和人生的感悟,对特定事件独特睿智的见解和表达。”一张好的雀笼是手艺人精心设计的产物。

林维迪的《广州的雀笼》[3]中提到:“现在广州人养雀,手托雀笼漫步在公园内,挂在茶座间,已经不是象过去八旗弟子那种斗胜、斗富的心理,也不是象清末民初时养雀以赌为主的恶习,而是为了修心养性,延年益寿。这是一种美妙的现象,雀笼工匠的心血自然而然地融汇在人们幸福生活之中。”不只是广东地区,现今,养雀也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也越来越多的人提着雀笼出来遛弯,对雀笼的需求也在提升。养雀也早已不像从前的功利,而是为了修身养性。在拍摄过程中,我也可去拍摄一些养雀人遛鸟的镜头来丰富我的作品。

吴莲的《非遗传承需要年轻人接棒》[4]中提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之花,是中国民族精神传承、文脉延续的重要载体。现在北海市已有20名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对于北海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骆玮在《探索数字媒体背景下绵竹年画的传承与创新之路》[5]中提到:“当今社会, 数字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 信息的传递方式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 若能够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 就可以为传统年画的传承与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绵竹年画的传承与创新而言, 必须利用数字媒体将其与传统年画的创作和传播结合起来, 利用互动媒体终端建立新型互动产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宣传手段越来越多,数字媒体技术也成了扬传统文化、传播匠人精神的一大有力工具。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