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麦成画——麦秆贴画》纪录短片创作文献综述

 2022-02-25 09:02

文献综述

从麦子为人类所用的那一天起,智慧的先祖们就开始用麦秆进行艺术创作了。小麦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必备粮物,自古代祭祀就将小麦摆在了极高的地位,因为它象征着丰收和富足,麦秆画也因此附加了吉祥如意的韵味。制作麦秆剪贴画的主要用料是精选大麦秆,贴画用的麦秆多选用大麦秆的前两节,剪下来后经浸泡、剖刮、漂白、染色等几道工序后,方可贴画。安丰麦秆剪贴艺术是在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农民艺术,但它在功用的促进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工艺复杂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民间美术。

麦秆剪贴源于明代中叶,从当时的传统工艺麦秆团扇蕊剪贴脱胎而来,到清代发展成独立的特色工艺。据传是由艺人倪仁吉首创,后曾一度绝迹,至清代同治年间民间艺人金翠娥挖掘制作,得以流传。麦秆画因其制作材料为麦秆而得名,是一种洋溢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剪贴艺术,象征着吉祥和丰收。所以它是有特殊含义的,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对于非遗麦秆剪贴,陈海渊、张宝仙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经济下的可能性解读——以浙江浦江麦秆剪贴为例》中指出“民间艺术首先应该是生活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试问为什么麦秆剪贴不能像剪纸一样形成比较稳定的传承队伍,带有消失的可能性。

其中文化馆陈晓兰女士提到很重要的一点在于,麦秆剪贴工艺是属于偏高雅艺术的一类。虽然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实用才是第一重要的。试想一下,家里放了一件可以盛米饭的景德镇瓷碗和一件有麦秆制作的工艺剪贴画,那个对于老姓来说哪个才是重要的呢?答案是明显的,普通百姓并不对高雅的艺术感兴趣,即使有,也会受到自身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于绝大对数百姓来说,人们并不愿意花费多余的钱财买一件并不实用的东西摆放在家里。

在我的调研中,一把极其普通的工艺麦 秆扇就要100元。(我虽然喜欢但并不想买,因为太贵了)或许麦秆剪贴从诞生就难以言说其命运。由于诞生实用的麦秆扇中的扇芯一点点装饰发展而形成的工艺艺术。(这里我们看到实用艺术和纯艺术品是有区别的,尤其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更明显的)。

访问中,非遗传承人蒋云花所做的更多的麦秆剪贴画,而非是麦秆扇。当我参观完民间工艺博物馆,我反问自己麦秆剪贴到底是工艺还是艺术?如果说是工艺,为什么绝大多数确实剪贴画;如果说是艺术,为什么又有麦秆扇和采用传统手工艺的方式制作。当然,博物馆绝大多数是偏欣赏类剪贴画而少麦秆扇这样的实用工艺品。作为麦秆剪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看来艺术和工艺的界限确实变模糊化,往往形成了工艺中有艺术,艺术中有工艺。

更明显的是我们看到了传统的手工艺正在退出人们的生活,往艺术的倾向发展。韩国学者朴南熙博士在《韩国社会与工艺的生存——当代工艺的定位与社会问题》写到:“把与纯粹美术区分的范畴境界从符合目的的lsquo;使用rsquo;工艺转移到了欣赏范畴。从工艺内部来观察,近代概念的艺术一面减低了工艺价值,另一面又瓦解了与纯粹美术的境界,让工艺本身发展、编入到了美术领域。尤其是,在这发展、编入的过程中,引起了工艺是原有的纯粹美术还是工艺的疑问,这是向当今社会提出有关工艺本体性的问题。”

不仅仅仅就麦秆剪贴如此,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局面,比如剪纸、皮影等也正在向是如何更好看却不是如何用这样发展。同时这位韩国学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答案,问起原因终究在于“这是现代化、西化的接受与进行带来的结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