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藏百态》纪录短片创作文献综述

 2022-02-21 08:02

文献综述

随着日益多元化快速发展的社会,衍生出了快时尚等新时代的产物,人们对待文化的观念逐渐淡薄。对于有形的物质文化保护,出现了博物馆纪念馆;对于民间传统的口传文学、传统祭祀、传统歌舞,我们如何让它们在新时代继续存活。近期《国家宝藏》里曾说道:“我们有多年轻,上下五千年。”我们是发展的,但同时也在遗失。悠悠历史长河中,各个匠种的保存都离不开民众的保护,虽然受到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的冲击,但现今所存的非遗工艺仍旧被保留下来,离不开的是那些坚守的手工艺人。为使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我们要保护的不仅仅是制作的物质载体,许多非遗传承人掌握的并不只是在器物上,也表现在他们的记忆中、双手上,这也就涉及到传承的问题。非遗纪录片是将非遗与民众相知的桥梁,拉近非遗与民众的距离。用真实的镜头语言记录下各个匠种的制作工序,民众可以直观的了解到那些遥不可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样诞生的。非遗纪录片是数字化的博物馆,网络时代可以远传国内外,实现地方非遗不仅仅只是地方传承。

世泽木雕是在传统文化底蕴下诞生的手工艺品,清嘉庆年间就开始了第一代木雕坊。希望通过镜头去记录泰州的传统工艺,记录手工艺者沉淀的情怀。希望让更多人通过这个作品以引发思考,以镜头的方式述说百年非遗的美。

孟春雪在《当纪录片遇见新媒体——传统电视纪录片借力新媒体网络推广探索》[1]一文中指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也越来越具有娱乐传播的性质,这是因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他们需要一种轻松、娱乐的方式进行解压,看电视、刷视频是最好的解压方式。由此,纪录片在内容制作上要具有趣味性传播的特性,相对减少一些说教、政宣的成分,这样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让纪录片有一个良好的传播效果。”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短视频的方式了解到传统手工纪录片。以往的传统的纪录片近乎在电视上守着点才能看到,而今新媒体发展的迅速,纪录片的推广方式也应更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本课题的目的是希望以纪录片的形式将泰州木雕与数字化媒体技术相结合,为传承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物质载体。

徐宝祥在《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方式研究》[2]一文中指出:“纪录片是对生活的真实状态和正式活动的一种客观记录,运用艺术化的表达方式与非遗题材相结合,不仅能够真实地还原非遗文化的真实面貌,更能够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劳动人民朴实的价值观。”纪录片题材的叙事应站在真实的记录方式的基础上,用蒙太奇的方式将传统工艺情景再现。“非遗题材的纪录片与其他影像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同,表现对象和主体常常是声音的艺术或者某种传承悠久的技艺,对于创作者来说既要表现出非遗的文化内涵又要突出非遗的核心灵魂,不仅要记录真实又要体现文化审美。”非遗的传承,靠耳口相传是无法长久延续的,好的纪录片叙事方式不仅是传达非遗本身丰富内涵,更是以新的视角用新媒体技术唤起文化艺术与情感价值上的双重共鸣。中国人的历史是上下五千年的,由于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审美逐渐受到西化,我们用“数字化的博物馆”记录下这些文明,用视觉效果来唤醒我们传统的审美。

李昕宇在《非遗纪录片人物形象塑造》[3]一文中指出:“在人物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纪实性与艺术性是需要关注的两个重要元素。其中纪实性不可缺少,必须准确反映人这个主题,从客观的角度描述。为了增强纪录片的可观性,又需要具备一定的故事性。确保二者达到一种平衡。”以纪录片形式关注民族文化,非遗纪录片以非遗为引子,去关注非遗主人公,拍摄出主人公的精神面貌,人物与手工艺在影片中的展现是协调平衡的。

雷鸣在《非遗类微纪录片的叙事艺术研究》[4]一文中指出:“提到“非遗”题材类的纪录片,我们都采用模块化的叙事结构和全方位的拍摄手法生动记述匠人在进行工艺制作时的真实情绪和习惯动作等小细节,系统的展示了传统工艺美学和手工艺人的匠心独运。非遗题材纪录片的文献价值在于,其不仅还原了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精湛技术,记录了倡棋杯忽视的“传统手工艺人”群体,而且以理性的心态传承了工匠精神,诠释了老手艺人内心深处对于薪火相传的笃定。”非遗纪录片的实质就是将非遗工艺和时兴的新媒体技术相结合,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讲述符合其内在规律的纪录片故事,结合镜头语言和视觉音效等直观的展示那些默默坚守的艺人们。

郭晓譞在《“非遗”题材纪录片的仪式化传播研究》[5]一文中指出:“非遗项目”的珍稀性决定了“非遗”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保护诉求。从空间性的视角来看,“非遗”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但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一部分,肩负着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与责任。只有在个体间形成共同责任价值观念才能突破文化的空间性,参与者在接受文化的同时提升关注与保护意识。”纪录片是希望将那些热爱国粹文化的手工匠人情感化的介绍给民众,追求“执一事,终一生”的人生态度,让民众潜移默化的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再则指出:“《了不起的匠人》为观众呈现三季不同主题的内容。第一季将镜头对准匠人的生活,第二季则专注于“东方美”的审美表达,第三季以“师徒关系”为主线。讲述东方为人处世之道。”纪录片的题材和展示的内容,必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的,深化每一次的情感体验。

罗威在《湖南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媒介传播研究》[6]中指出:“就历时性传播而言,许多传统手工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一些地域性非遗更是濒临技艺失传的危险;而从共时性来看,则是现今全球化快节奏的运行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大大压缩了传统非遗的生存空间,随着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的态势和西方流行文化的大规模涌入,我国众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手工技艺类在内受到极大的冲击。”非遗成为非遗,其可悲之处在于后继难有人,新时代年轻人的压力迫使变得浮躁,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带来的经济效益无法得到保障,快时尚的东西也逐渐冲淡了民众对传统技艺的追求。再则指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社会化媒体、自媒体为主要形态的新媒体则更加注重传播的体验、分享和互动,更能实现人们对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三个层面的转化:认知层面—态度—行为。人们不仅消费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文化内涵,也能在互动体验中发现这些非遗的乐趣,从而更主动、更积极地传播手工技艺类非遗,甚至成为项目的非遗传承人。因此,媒介传播赋予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新的发展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扩大非遗的传播范围,借用现代视听语言和新媒体来推动多样的媒介环境与受众群体,从而让非遗能够继续保持生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