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经绞罗》纪录短片创作文献综述

 2022-02-21 08:02

文献综述

随着现代影视艺术的快速发展,社会中所有行业都受着网络新媒体传播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特别是电影电视行业,面临着变化与改造。而纪录片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很多观众的欢迎。纪录片通过视听结合的表达形式,形象地再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制作流程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为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更大更广的发展空间。

罗群在《古代提花四经绞罗生产工艺探秘》[1]中提到,中国古代提花四经绞罗工艺技术已失传,但其生产工艺神奇独特。为了复原其工艺,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杯型菱纹罗为复制对象,在四经绞罗地组织的穿综方法、提花四经绞罗纹部组织的穿综方法、提花方式的选择方面改进了夏鼐和约翰贝克的方法,用两步开口方法成功地复制了织物。

张迪和乐山在《机械时代传统工艺的消解与再生——以苏州四经绞罗织造技艺为例》[2]里指出,在博物馆中陈列的丝织文物,大多是作为随葬品而存在,也就是说,它们的礼仪功能已经替代了其使用功能,它们既出自贵族墓葬,同时又是祭祀用品,今天我们即使做出了一模一样甚至更胜一筹的复制品,也不可能动摇它们的价值消解其“光韵”。换言之,传统工艺是为了民众使用而生,如果丝织品失去了作为生活用品的原始价值,审美意义似乎就成了空洞无依的探讨。即便是古典诗词中所赞美的精美罗绮,也从不是一类不入俗世的艺术品。
余白杨在《用影视传媒传播“工匠精神”》[3]中这样说到:“影视作为现代传媒最直观、有效的手段之一,其以内容含量的丰富性、表达方式的多元化被大众所广泛接受。“工匠精神”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自古以来被广大劳动人民所推崇和信仰,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浮躁的社会风气使得这种精神逐渐被大众所忽略和遗忘。因此,我们应当立足于时代发展脉搏,转变“工匠精神”与工匠技艺相对传统单一的传播方式,充分利用影视传媒的传播效用,更好地促进“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借助于互联网平台,最大范围内地让观众对我国那些默默劳作的匠人以及悠久灿烂的传统技艺有了全新的认识。

对于非遗类微纪录片的叙事特征,雷鸣在《非遗类微纪录片的叙事艺术研究》[4]中指出,纪实性是任何一种纪录片该有的特点.我们所说的微纪录片也是从纪实性来入手,逐步展开。纵观中外纪录片的研究历史,研究始终是围绕着纪录片之所以为纪录片的纪录本性即纪实性展开。一般来说,大多数纪录片研究者都矢志不移的捍卫纪实性,而恰恰正是因为纪实才区别于单纯故事片和剧情片,从某种艺术形态的角度来说,大众之所以喜欢纪录片就是它从一而终呈现的是真情实感,让人欲罢不能。
贝拉·巴拉兹在《电影美学》[5]中这样说到:“在电影艺术领域里,必须早在影片诞生以前就先有观众,只有在预先保证有人欣赏的前提下,制片人才能有把握摄制影片。但是,我们所需要的是启发性、鼓舞性和创造性的鉴赏而不是消极的欣赏(即只欣赏已经发现的价值);我们需要的是从理论上来理解影片,和这样一种美学,它并不是从已有的艺术作品中去得出结论,而是在推理的基础上要求或期望某种艺术作品。”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讲,艺术作品能成为作品,在艺术家创造出来的那一刻尚不足以作为作品,只有面对观众,获得欣赏接受,才能成为艺术作品。
对于解说词,崔乐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文本研究》[6]中说:“一味的解说堆砌是对本真影像画面的视觉破坏,妨碍了观众与影像之间的直观交流。另有他者认为解说词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依附于影像从而共同完成纪录片关于本质的真实体验,同时它还可以对影像的时空缺陷进行话语弥补,使得解说词成为“听”的主要构成主体“视听”的双重结合进一步深化了纪录片主题。”在中国非遗纪录片中解说词与影像的依附关系是在协助观众对影像内容进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字里行间的文化表意,提升整个影像的综合质量以及艺术气质,从而以独到细腻的手法深化了影像的语义表达。

洪雷在《纪实与虚构——浅谈电视纪录片真实性创作与剪辑理念》[7]中提到,剪辑,首要问题是对电视本体语言的运用,很多电视编导都知道“电视是电影的姐妹艺术”电视是形象的艺术,但对于电视语言的研究却还停留在混沌状态,很多人只会努力把内容表述清楚,而不会自觉地运用画面语言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得更好。画面本身是有表达多种含义的空间的,而不是你拍到了什么就是什么。把前期素材中最精彩的部分剪辑在一起,这一定不是好的作品,这只是素材集锦。
李爱晖在《电视纪实影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分析》[8]中说:“传播通过分享把单独的个体接连在一起, 使个性化的感受变成集体的经验, 达成一致性意见成为可能。调动受众对已知传统文化内容的重温,感受规模庞大和丰富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且进一步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心理层面产生一种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进而产生文化上的认同。”

马晓亮在《利用纪录片保护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研究》[9]说:“在中国电影发展的百年历史中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发挥过重要作用,例如,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以记录的方式保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京剧的剧目和艺术家谭鑫培的表演实践。”纪录片具有保存功能且可信度较高,纪录片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功能,它同时还具有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
林晃炽在《谈谈如何拍摄保护“非遗”题材纪录片》[10]中提到,优秀的纪录片不是为了记录而记录, 而是在记录中让人深思、反省、关注、行动hellip;hellip;不能一味强调过程中的困难, 更重要是在经历困难之后能否达到呼吁全社会的关注, 看到保护之路的“曙光”, 让保护“非遗”工作落到实处。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也逐渐增强, 保护“非遗”题材的作品也会更受关注, 要做好这一题材的纪录片, 关键在于做好拍摄人物、时机、场景的选择, 合理布局、调整节奏, 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做好真实记录, 提供借鉴。
Xinxin FENG在《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of Cultural Diversity by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 Case Study of Mongolian Medicine》[11]中指出,Mongolian medicine has not only medical value and academic value,but also cultural value,which contains rich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attributes.At the same time,it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 of diversity in Inner Mongolia,and provides more possibiliti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ner Mongolia#39;s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dustry.
Wangwei在《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12]中就非遗保护的必要性提到,In the protection work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Chinese government follows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protection as priority, rescue as primacy, rational utilization, and inheritance for development', persisting in maintaining the authenticity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 important aspect is to protec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随着当下社会发展,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于专心致志的匠心都充满了向往。非遗类微纪录短片以缓视频、慢节奏的方式表达传统文化故事,让我们看到还有这样一些人却坚韧执拗地几十年如一日只为做一件事情。那些繁杂,枯燥,辛苦,劳累,乏味的制作工序,那些为一门手艺耗尽毕生精力的匠人们,为我们构建了与此截然相反的世界观。纪录短片的创作可作为数字化、便于保存的影像资料,纪录短片创作有一定创新性和艺术性,且有一定的实际宣传价值。在历史的见证、 洗礼下而长久保存的智慧,通过现有的技术、现有的网络传媒,在互联网上进行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四经绞罗以及传承人的匠心精神。

参考文献:

[1]罗群.古代提花四经绞罗生产工艺探秘[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02).

[2]张迪,乐山.机械时代传统工艺的消解与再生——以苏州四经绞罗织造技艺为例[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0(01):20-2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