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南绒花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文献综述

 2022-04-27 20:22:14

南京城南绒花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文献综述

摘□要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归纳,可知有关绒花艺术的学术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绒花的历史、制作技艺与艺术造型、以及绒花保护与传承等方面,也有人提出对南京绒花实施博物馆化保护的观点,但对于创设怎样的博物馆没有具体论述。本文通过整理归纳国内外对非遗展示空间和新型博物馆的研究,提出绒花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的方案。

关键词:南京绒花、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型博物馆、室内空间

引言:绒花艺术是南京民间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术,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等多重价值。2006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绒花制作工艺繁琐、社会关注度不高,南京绒花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对南京绒花实现博物馆化保护是最切实有效的方法。博物馆具备收藏、保存、教育等功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宝库。现代博物馆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尤其近些年来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现代博物馆的发展与完善。不同形态的博物馆越来越多,如社区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等。关于博物馆的理念也不断创新,新博物馆学倡导博物馆要走入现代社会, 贴近我们的生活, 使博物馆的展示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1. 非遗博物馆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水平

从博物馆早期定义看, 博物馆主要是开放的收藏机构。再后来博物馆的功能发展为征集、保存、研究、教育等多项功能。20世纪80年代以后,博物馆的建设浪潮席卷欧美,并迅速波及澳大利亚、日本等世界各国。博物馆的建设成了文化宣传的形式和手段, 例如法国的卢浮宫、蓬皮杜艺术中心、英国的泰特博物馆等。后来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传承、保护和发展理念指导下,许多国家新建了专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新博物馆学促使产生了新类型的博物馆,如数字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等,新型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1国内对非遗博物馆的研究

自2005年我国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越来越重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认识和保护也越来越强。博物馆作为物质文化保护的主要载体,近年来也在逐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建设与发展趋势》一文中,笔者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功能定位:一是弘扬地域文化精神,加强地域文化认同,从建筑到展览内容,无疑都成为地方文化景观的浓缩式导引。二是开展“非遗”传习活动,博物馆应具备社区教育和社会参与的重要功能,也要考虑设置更多活动空间,实现多样的社会实践功能。与普通的博物馆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一大特点就是:既有静态的展示,如文字、图片和实物,还有融入了传承人绝活展示、现场互动体验等动态内容。

在《论南京绒花的博物馆化保护》一文中笔者提出在城南这一区域建立有关南京绒花的社区博物馆,在社区博物馆中展示南京城南一带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和民间手工艺, 同时加强与社区居民的互动,保存生活记忆, 传承文化精神。南京民俗博物馆对于南京绒花传统技艺也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如征集绒花老艺人制作的传统绒花作品;搜集、整理有关南京绒花的文字、图像、音像等资料。除此之外, 为进一步保护南京绒花制作技艺这一省级非遗项目, 南京民俗博物馆还成立了绒花工作室,邀请民间艺人赵树宪进行绒花制作技艺展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