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937年间的公民课教材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9 09:08

1927年——1937年间的公民课教材研究

摘要:通过“历史纵向地对民国时期公民教育的演变进行整理”、“侧重于思想发展角度探索民国时期公民教育思想嬗变”、“从学校教育维度探索民国公民教育”、“从民国公民教育为当今公民教育带来影响进行的探索”及“结语”五大方面对《1927-1937年间的公民教育研究》进行文献研究的综述,以为之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奠定基础。

关键词:民国;公民课教材;历史演变;思想发展;启示影响。

公民以及公民教育皆源自于西方国家,是随着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越来越得到重视的。西方国家认为,公民教育构成了合格公民形成与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前进的基本途径。到了上个世纪发展之初,通过我国各研究领域学者的不懈坚持以及西方研究者的共同推动,公民教育引起了知识分子的重视。因此,在考察西方公民教育发展基础上探究民国时期的公民教育很有价值。在翻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后可以看到,涉及民国时期的公民及公民教育的研究成果数量从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少的,但是也可以看到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现通过翻阅分析与公民教育有关的书籍、电子期刊等,进行分析考察,总结现阶段对民国公民教育的研究动态。

1.历史纵向地对民国时期公民教育的演变进行整理

从历史的角度对公民教育进行研究,这一部分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丰富,可以说研究的还是比较深入的。很多学者侧重从教育史的角度进行研究,对公民教育的产生、发展轨迹进行了梳理,还有对民国时期开设的“公民科”进行历史性的研究,主要有当时新学制的产生发展、修身科及“公民科”的转换、课程及教学目标设置、课本的编订等,所遵循的规律可以说是对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也较为丰富。

王颖春的《从修身到公民再到三民主义与党义——民国公民教育课程的演变》文章,将公民教育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以当时的教材为载体,探析了修身科、公民科、三民主义与党义三科逻辑发展情况以及随之带来的影响,以期可以对民国公民教育课程的演变轨迹进行很好的把握。朱小蔓和冯秀军写的文章《中国公民教育观发展脉络探析》中,寻找公民教育的历史源头,以及细致的论述近代公民意识的产生与民国时期公民教育的演变。吴亚玲在其文章《民国前期的公民教育》中,指出中国的公民教育在1921到1927年历经其产生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对其历史沿革进行梳理,以期可以供今后公民教育研究作为参考。刘钦腾的《未竟的启蒙:中国早期公民教育探索》硕士论文中,文章重点分为民国时期理论和实际实施的研究,对民国时期公民教育概况进行考察,从教育学视域试图寻找其历史轨迹,还有尝试对个案进行分析,对照现实对现阶段公民教育做出反思与总结。徐临江的文章中就是将上世纪30年代的浙江省作为例子,分析整理了公民教育实施状况,探索其失败的原因,以从中可以寻找到当今教育发展可借鉴的资源。蓝维等人写的专著《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中,全方面地论述了与公民教育相关的理论、实践过程,其中一章就是回望我国公民教育发展,梳理归纳早期公民教育的形成。

2.侧重于思想发展角度探索民国时期公民教育思想嬗变

一部分学者从中国思想发展角度对公民教育思想的擅变进行论述,他们认为在20世纪初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中国的一批有识之士如梁启超、严复、孙中山、蔡元培、晏阳初等等,曾经结合当时中国具体的社会背景,依据自己的观察,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意见,对当时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有利于传播公民教育观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