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在推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09 02:08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在推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研究文献综述

十三五期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习近平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当前,推进扶贫开发已经成为“十三五”规划十个目标任务之一。笔者以“扶贫”、“精准扶贫”、“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开发中的作用”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等学术网站检索近10年的相关研究,同时依靠网络和文献资料进行深入了解,通过整理、分析,从多个方面对精准扶贫开发相关的资料进行了梳理及概括,以便分析当前学者对于精准扶贫这一大主题的研究情况,从而结合自己的理解对精准扶贫开发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找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并根据这一作用下产生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探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实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开发中的长效作用机制,带动扶贫攻坚计划的顺利完成。

1.关于贫困的基本概念

贫困是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普遍存在的一个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伴随人类发展的一个及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于贫困概念和成因的合理界定和理解是制定反贫政策的重要基础,贫困的定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贫困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不断丰富完善已成为一个多维概念。

对贫困的定义最早是从收入和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角度考虑,Rowntree在1901年将贫困定义为“总收入水平不足以获得仅仅维持身体正常功能所需的最低生活必需品”。随着对贫困的广泛理解,印度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提出“能力贫困”的概念,极大地拓展了贫困的概念,他提出: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造成贫困的人口陷入贫困的原因是他们获取收入的能力受到剥削以及机会的丧失。受阿玛蒂亚·森的影响,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也将贫困定义为“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至此,对于贫困的界定已经从单一地关注收入低下发展到重视能力的缺乏与被剥夺。随着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多维度定义贫困。中国对贫困概念的界定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国反贫困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的。1993年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将贫困定义为,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求。当前,理论界对贫困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分析国民的基本需求,而是结合中国的国情将贫困的内涵进行了扩展和延伸。

精准扶贫的理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真扶贫、扶真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并于2013年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将精准扶贫上升为国家政策。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行精准扶贫的要求。

2.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研究

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对我国完成贫困识别工作、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和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经较之前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其中不乏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李小云在《我国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瞄准分析》一文中分析了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瞄准的情况,指出超过规定比重 70% 的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从重点县流出; 贫困农户到手比重最低的是以项目为依托的扶贫资金,信贷资金不扶贫的问题仍旧突显; 用指标来确定贫困村,使一些贫困村从制度上难以被瞄准。邓维杰在《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中对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其中,“精准识别”中存在的难点是规模排斥、区域排斥以及识别排斥,“精准帮扶”中存在的难点包括需求排斥、入门排斥、资金用途排斥、市场排斥、专业排斥、团队排斥、配套排斥、模式排斥、

投入排斥等 8 种情况。虽然一些地方建立了贫困监测体系,但是仍然难以实现精准帮扶、进退有序,扶贫的正向激励举措仍需探索。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