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儿童情感缺失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通辽市敖力布皋小学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29 11:08

农村寄宿儿童情感需求问题的文献综述

摘要:农村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有效途径,但随之出现的寄宿制小学却改变了我国农村儿童长期以来的学习生活方式、亲子关系,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儿童的情感需求问题,从而影响了儿童的行为和心理健康成长,

本文通过回顾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历史,对比目前国内外对于寄宿制小学的管理现状,进一步探索未来寄宿制学校的走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选题走向,通过实证调查和文献调查,对目前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和儿童情感需求问题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

关键词:寄宿儿童 心理问题 情感需求

一、我国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历史回顾

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归纳起来,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949-1978年:民族寄宿制中小学的“反反复复”;2、1978-1986年:省级政府主导下民族寄宿制中小学的兴起;3、1987-2007年:国家主导下的寄宿制办学在农村地区推开;4、2008年至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寄宿制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小学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农村地区一种主要的办学方式。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是多种社会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等政策支持下,寄宿制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05年初,教育部发布的《2004年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04年全年我国撤减小学3.17万所,初中973所,共计减少4万多所中小学校。“两基”计划完成后,中西部23省、市、自治区将新建、改扩建寄宿制学校7727所,增加寄宿生204万人。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凸显,寄宿制教育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科学地构建农村寄宿制学校运行机制,必须建立在对寄宿制教育历史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1]

二、寄宿制学校概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