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嵌与重构:城市“无缘者”的社会资本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6 05:08

脱嵌与重构:城市“无缘者”的社会资本研究

摘要: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出了“无缘者”的认知与行为取向,他们进入城市后,如老乡关系、家庭关系等原有社会资本薄弱,正增长已逐渐消失,职业、新邻里和新家庭关系等新型社会资本建立较难,其社会资本呈现出负向转化的趋向。究其根本,一方面是借贷之于熟人关系和留守经历之于亲密关系的负作用,另一方面则是个性化择业带来的组织脱嵌以及无法逾越的户籍藩篱阻碍了“无缘者”城市社会资本的建构。由此,笔者提出了以社区介入为重点,以社区家庭工作坊、未来社区、社企互联平台以及社交网络圈等社区服务平台打造,为城市“无缘者”个体重构社会资本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无缘群体; 社会资本; 脱嵌;重构

一、文献综述

1.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

查阅社会资本的相关文献,发现学者们对于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有着明显的差别。其中,有人侧重从宏观方面社会制度的意义的角度来界定;有的学者侧重于从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意义的角度来界定;也有从社会规范、社会信任和网络的角度来界定。

20世纪80年代布迪厄在其《社会资本随笔》中系统地对社会资本进行了论述,他认为“资本分为社会、文化、经济和符号四种类型,因此社会资本只是资本的一种形式,是个体所拥有的持久性社会关系网络的总和”。科尔曼(邓方译,1999)则是细化了布迪厄的资本分类,将其分为人力、物质和社会资本,他认为社会资本囊括了社会结构中的某些部分,并为其中的个体行动提供某些便利,但它并不是唯一存在的实体。如果说科尔曼在分析社会资本时结合了宏观与微观的方法,那么托马斯·福特·布朗(2000)是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出发,将社会资本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类别,并将社会资本与制度规范挂钩。与众不同的是,帕特南并未区分资本的类型差异,而是单独将社会资本脱离出来,他(帕特南,1999)认为社会资本有着规范、信任和网络等特点(主要是社会组织的特征),资本能通过行动和调和来促进社会效率的提高,以达到物质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增加的目的。林南(2001)则是更具体地从网络资源的角度研究社会资本,认为它是一种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并且人们只有在遵循一定准则的前提下才能获得行动所需的社会资源。布迪厄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科尔曼将之系统化,帕特南和林南又从实证角度推动其新发展。

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各有其侧重点,张其仔(2002)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研究社会资本,在其《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一书中表示,社会网络(资本)的特点在于它无形地存诸于人与人之间,既可为公共物品,也可为私人物品。与前两者不同的是,边燕杰(2004)从多层面综合以往的研究,他以社会结构、网络关系和资源三个角度出发,指出社会中的各行动者的关系网络是资本的存在方式,本质上是可转移的资源,任何人必须借助关系网络才能积累和运用社会资本。

国内外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颇多,由于社会资本的兴起较早,国内外研究的热潮多数为本世纪初期,后人的研究也多是基于上述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展开的。从上述学者们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他们多将社会资本视作社会资源或者关系网络,并普遍认为社会资本存在于社会结构中。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