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晚年丧偶女性哀痛体验的个案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6 05:08

1、关于丧偶对老人影响的研究

经过综合对比国内外关于丧偶老人的研究,发现晚年丧偶对于老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身心健康层面的影响,角色层面的影响以及社会关系层面的影响。

身心健康层面:老人在丧偶后,时常会无缘无故地体会到孤独感,时时刻刻认为自己被孤立以及自我同一性的动摇等(東清巳、永田千鶴,2005);丧偶者在丧偶后会经历长时间的劳累、悲伤及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和心理障碍,进而诱发心血管疾病或各种常见的慢性病(童彩霞,2011);丧偶者会遇到生理和心理这两部分的健康问题,两者互相影响,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会进一步影响心理、精神和情绪,而心理上的健康问题也会造成生理的疾病,二者密不可分。丧偶后六个月内,丧偶者可能会出现心脏病、高血压、癌症等疾病(何长珠,2008)。另外,还有学者指出,自责、怀念、恢复是丧偶老人通常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丧偶与死亡风险也有着紧密的联系,长期处于丧偶状态的老人寿命明显低于长期有配偶相伴的老人,老人在丧偶初期,死亡风险将大大增加。(焦开山,2010);丧偶老人悲伤情绪的恢复与家庭或他人提供的社会支持有着显著的关联,如果缺乏一定的社会支持的话,老人很容易陷入自我封闭的状态。(宮本裕子,1989)。

角色层面:每个人在其一生当中,会扮演各种各样不同的角色,比如一个人老年时期,在家庭中会扮演祖父母、父母以及配偶等角色。扮演着这些角色的人通常被赋予了某种社会期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表现该角色所应该有的行为,希望被社会认同。(徐江敏等译,1990)老人一旦丧偶,就相当于自己一直扮演的“配偶”这一角色突然丧失,这使得老人不得不重新梳理角色关系,并开始学习如何扮演新的角色、如何处理新的家庭角色关系。这时,由于配偶的死亡,丧偶者必须学会切换不一样的身份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邱亨嘉等,1998);配偶死亡后,存活者需考虑调整家庭的角色,适应新的技能、生计以及责任的转变。(Schut,1999)另外,McCall发现,丧偶者在失去配偶后,会导致其角色功能被剥夺,而陷入迷茫、失落的状态,他们时常会问自己“没有他/她,我该做什么?”(McCall,1999)。

社会关系层面:Stroebe认为丧偶事件会摧毁原先存在的社交关系,其原因是丧偶者容易将自己定位为“少数族群”,在参与社交活动时,会发现自己明显与其余成双成对的参与者不同,自己是形单影只,这便导致了丧偶者的悲伤情绪,减少其社交活动,最后造成原本的社会关系被摧毁(Stroebe,1987);魏晓认为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传统观念遭受冲击,使部分地区社区的照顾职能有所缺失,使丧偶老人面临生活困境。(魏晓,2011)同时,也有研究表明,丧偶老人可以通过参加诸如志愿活动等一系列的活动来获得社会参与感,从而减轻孤独情绪(岡村清子,1994)。

2、关于哀痛体验的相关研究

哀痛体验之过程与其表现:加藤隆子等人对因癌症而丧子的父亲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其哀痛体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过程,产生对儿子死亡的悲伤;对待处理儿子死亡的悲伤情绪;做出努力承认儿子死亡的事实; 对儿子死亡的接受;价值观的改变; 阻止悲伤产生方法的异变;维持与儿子的羁绊。(加藤隆子等,2004)

另外,一些学者对自己接产的新生胎儿死亡的助产师和护士的哀痛体验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其哀痛体验一般经历以下几个过程:对于产妇情况骤变的焦虑;产生新生儿死亡的罪恶感;对于自己的能力产生不信任感;尝试走出哀痛情绪;无法走出悲伤情绪,继续面对下一对象。(津田ちひ子等,2015)

吕晓璐对丧偶老人的哀痛体验进行了研究,发现老人在丧偶后会经历三个时期,分别是:丧偶否认期;丧偶接受期;丧偶适应恢复期。其中处在丧偶否认期老人一般会否认丧偶这一事实,并继续维持原本的生活习惯;在丧偶接受期,老人会责备自己,将配偶的死亡与自己责任的缺失相联系;在丧偶适应恢复期,老人会表现出对逝者的无限怀念之情,尝试走出悲痛的情绪,开始新的生活。(吕晓璐,201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