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的特色小镇建设与转型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09 02:08

特色小镇建设中大寨的转型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该文献综述通过国内外针对特色城镇化建设相关理论,来进一步探讨大寨镇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其中,特色小镇建设研究为基础,乡村转型研究是方向,大寨转型探索是目标。通过文献综述来为分析大寨转型发展的特点和社会基础,总结大寨特色小镇建设和转型发展的经验,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基调。

关键词:特色小镇; 大寨运动; 转型研究;城镇发展

一、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研究

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的提出,使全国涌现了一大批当代意义上的小城镇,笔者搜集了大量资料,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整合。黄毅和覃鉴淇在《特色小镇及其建设原则、方法研究综述》中讲到,当前学界对特色小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特色小镇的认识,包括特色小镇的特征、特色小镇的内涵和表现、功能、意义等;二是对建设特色小镇的原则和方法的探讨。提出了规范政府行为、构建产业生态、以产业为引领、优化土地配置等方法。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成果还比较单薄,过于侧重具体的建设方法的探讨等。挖掘特色小镇特色形成的成因机制,构建特色小镇的特色内容框架体系。詹杜颖在《品牌效应下的特色小镇构建研究》中提到,结合特色小镇实证研究,试图破解产业、文化、旅游、服务四大功能各自的特色形成和互动过程及结果,探索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实践背后的行动逻辑,透析有目的地构建出一个三维的特色小镇空间的产业、社会、文化、技术诸要素的联动机制。为将来其他特色小镇的构建提供依据和参考。研究特色小镇构建的系统框架,以品牌效应的视角来规划设计特色小镇,为特色小镇构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探索特色小镇未来建设发展有着积极且深远的作用。单彦名、马慧佳和宋文杰在《全国特色小镇创建培育认知与解读》中提到,全国特色小镇的创建培育是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国家战略。首批认定的127个特色小镇在产业特色、文化特色、风貌特色、设施服务及体制活力等五大方面表现出核心特色,将在全国不同地区对近2万多个建制镇的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依据培育要求及首批特色小镇分析,笔者对特色小镇的特色化与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关于乡镇转型的研究

区琨在《经济发达地区乡镇产业转型研究--以石镇发展旅游业为例》中提到,资源消耗量相对较高的工业项目招商形势严峻,对生产要素资源依赖较少的现代服务型项目成为了重点,发达地区乡镇推动产业转型势在必行。旅游业作为关联度极高的行业,能带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并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是与生态环境高度契合的产业。因此,发展旅游业能够成为发达地区乡镇产业转型的一条路径选择。张兴亮在《汾阳市石庄镇资源型乡镇转型发展研究》中提到,资源型城镇作为一种与矿产资源一同出现的城镇发展形势,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尤其是在山西省内有80%的城镇属于资源型工矿城镇。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以来,资源开采的难度随着可采资源的逐渐减少越来越大,显示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资源型城镇的转型发展问题也成为了全世界所瞩目的焦点,但我国尤其是山西省如此庞大数量的资源型城镇怎样转型仍是未能有效解决的课题。

三、关于大寨转型发展的研究

赵宇霞、陈宁在《浅析新时期大寨经济的转型发展》中提到,大寨人民的两次创业,为大寨发展旅游经济奠定了基调。计划经济时期的第一次创业,使大寨摆脱了贫困饥寒,成为了全国农业战线的典范,大寨精神亦应运而生并深入人心。市场经济时期的第二次创业,大寨人民顺应市场需求,把握市场规律,在弘扬大寨精神的同时,综合开发利用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从而发展了大寨经济、改善了大寨民生状况。邓新功在《甘肃省“农业学大寨”运动研究1964-1980》中讲到, 改革开放前的29年,我国农村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在进行“农业学大寨”运动。虽然这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已过去多年,但是学术界对它的讨论、研究却从未止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至今,学术界对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研究不断深入,涉及到许多方面,对这一运动的认识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大寨运动对于推动全国农村依靠自己力量开展农田基本建设,起过积极作用。大寨人勇于向大自然开战的英雄形象也激励和鼓舞过全国农民。遗憾的是,后来学大寨运动被纳入“文化大革命”轨道,“农业学大寨”作为毛泽东“重大决策”写进“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决定”,大寨变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典型”,提出“七斗八斗”,“大批促大干”,搞“穷过渡”,把自留地、家庭副业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批判了两个“凡是”和极“左”错误,席卷全国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最终落幕。张志亮在《旅游开发背景下大寨的文化资本及其再生产》中提到,从20世纪60代至今,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走过了从辉煌到沉沦再到'二次创业'的过程。1993年,当地政府又开始了大规模的旅游开发。为了探究旅游开发之后,大寨文化变迁的轨迹,在经过近3个月的田野调查之后,本文作者试图以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为分析的框架,从大寨文化资本的形成入手,以文化资本的3种形态为基础,分别从经济结构转型、权力的干预、资本的代际传递和资本转换的策略4个维度,分析在旅游场域中,大寨文化资本的再生产机制。乔晶在《重构农村:“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政治动员》中提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农业学大寨”运动为个案,以重构农村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政治动员主体、客体、手段及政治动员特点的研究,分析该运动中政治动员机制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发挥的功能与效应,通过分析,旨在研究执政党如何运用政治动员达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目的,如何重构了农村社会以及巩固自身的执政根基,如何从政治动员中提高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和整合农村社会的能力,从而攫取了政治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刘勇、马占亚在《山西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为“大寨”精神注入新内涵》中提到,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寨人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业。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8.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大寨村展现出全新的面貌,艰苦奋斗的传统再度焕发出新的生机,为大寨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科技农业转型发展让大寨焕发新活力。

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的提出,使全国涌现了一大批当代意义上的小城镇。现有文献相关特色小镇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借鉴性不足。乡镇产业转型已有多年历史,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多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而探讨了产业升级转型方面的问题。城镇发展中,大寨镇建设发展的相关文献多以农业科技贡献和大寨精神的历史文化层面侧重研究,而特色小镇背景下的大寨策略转型相关探讨不足。

中外文献资料目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