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农村老年人精神健康问题研究—以浙江省天台县农村老年人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09 02:08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老年人精神健康问题研究

——以浙江省天台县农村老年人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法,回顾和梳理了近年来老年人精神健康的领域,分析发现目前的文献和资料在研究老年人精神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方面相对较为详细,但是从研究角度上看,现有关于老人精神健康的相关研究,多站在医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等领域进行的,较少涉及社会工作角度的专业研究,且目前的研究角度也相对集中。从分析研究内容,能够看出大多数研究人员关注的是理论层面,并未兼顾到实证。未来的研究方向会偏向于农村老年人精神健康问题的实证层面。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 精神健康; 社会工作介入

一、文献综述

关于精神健康的研究。1952年,克劳森被任命负责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的社会环境研究实验室,标志着社会学界开始涉足精神健康领域。此后,学术界对精神健康的概念界定各执己见,至今还没有对其概念界定达成一致。余惠、黄荣贵、桂勇对上海市常驻居民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个人层面上,个人的社会网络对精神健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在集体层面上,社区成员互动的闭合水平对精神嘛健康有消极影响。张河川、郭良骥等对昆明市18个社区的815名55岁以上的“双失中老年人”(双失指丧偶和失业)进行调查发现,双失中老年的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度远不及对照组,他们不仅失去了配偶的经济和精神支持,还身缠疾病,充满了负性情绪。吴捷研究了天津市400名低龄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对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孤独感及主观幸福感的差异与职业和社会支持水平有很大关系。胡荣、陈斯诗运用2008年厦门外来务工人员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民工群体精神健康的影响因素,发现信任和网络密度对农民工群体精神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吴丽利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失地农民数据,研究了社会资本对失地农民精神健康的影响,发现社会资本正向影响失地农民的精神健康水平和幸福感。余慧使用2006年和2007年上海常住居民调查数据,利用与社区成员互动、对社区居民的信任构建指标,发现个体和集体社会资本对城市居民的精神健康具有显著的影响。

关于农村老年人精神健康的研究。黄玉君在《安徽某县农村地区老年人一般健康状况及我国空巢老人精神卫生健康状况的硏究》一文中指出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一般人群或非空巢老人;女性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劣于男性空巢老人。叶菲菲,宁满秀在《居住安排模式对农村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以福建省为例》一文中指出在居住安排模式的选择上,选择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忧郁度明显低于其他居住安排;家庭照护模式下的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其他社会支持模式。姜晶梅,林玲,孙国强等在《我国老年人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一文中指出老年人幸福度与文化水平高低成正比。李建新、周东明、樊晓光、张红静、马颖竹相继指出子女尤其是配偶的支持在缓解老年人的心理压力、排遣老年人的孤独方面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余娟在《甘肃省某县农村留守老人与非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一文中指出人的健康状态与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任亮宝、马扬等也得出类似观点。张玉芳、邹凌燕在分析时借助了具体的案例,能够详见的探究老人心理状况的影响因子,最终总结出老人的性别、年龄、婚姻、从事职业、身体及物质水平等均会对他们的精神层面产生影响,同时部分很难享受到健康教育的人,和能够享受的人相交而言有着更大的孤独感。穆光宗在老年人的精神赡养研究中指出老年人精神健康状态失常主要是源于老年人年龄老化和社会环境突然产生变化带来的心态不平衡。行红芳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分析了老年人的需求内容,并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归属与爱的需求方面,老年人最希望得到的就是家庭的关怀,子女的关心和照顾。第二,自尊方面,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以后,社会地位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觉得自己不再受到重视,想要提升自己的各个方面来证明自己。第三,自我实现方面,老年人在社会地位发生改变以后,害怕会被认为是对社会已经没有价值了,很多老年人会再想找工作,证明自己的价值。史伯年在老年社会工作中提出了“家庭思维”这个概念,他应该把老年人看做是整个家族多代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这种家庭关系对维系整个家庭和谐有重要作用,并且是支持老年人精神健康状态的基本来源。家庭的稳定关系是改善老年人精神健康状态最重要的环节。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健康问题的研究。总的来说,目前这方面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十分有限。林育达在《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精神生活满足的研究》的个案中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通过直接治疗与间接治疗对案主进行介入;小组中以围绕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问题展开介入。孙唐水,郭安以南京市独居老人对研究对象,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并综合现有相关研究,他分析并界定城市独居老人的精神需求内容,并主张能够引入相应的心理辅导人员,组建高质量的培训团队由此增强社区专业化素养。同时孙唐水在他的另外一篇文章中,同时其认为社工师可以对个案进行分析,或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工作,借助合适的资源为老人创造适合的文体活动,并提升老人们的人际交往次数。孙琼如的研究显示,为此需逐步拓展独居老人的权利,增强独居老人自理能力,由此促使他们能够实现良好的自我发展。廖文,钟涛主张社会工作人员需做好相应的精神慰藉工作,换言之应主动构造一种“爱”的氛围,通过为老人给予关注促使他们体会到爱,同时社会工作在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显著功能,也可以给予培育、咨询、心理上的辅导。贾筵棱在《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改善老年人精神健康状态研究——以沈阳市X养老机构为例》一文中以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结构式家庭疗法模式、认知行为疗法为理论依据,为沈阳市X护养中心的多位老年人提供了社会工作介入服务,通过与案主分析实际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以这些案例为基础,分析了养老机构中老年人主要存在的精神问题。最后对如何运用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改善老年人精神健康状态提出了寻求家庭关怀,子女应该付出更多关爱;培训护理人员,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机构应更关注老年人精神健康,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建议。

综上所述,目前的文献和资料在研究老年人精神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方面相对较为详细,但是从研究角度上看,现有关于老人精神健康的相关研究,多站在医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等领域进行的,较少涉及社会工作角度的专业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我发现目前研究角度相对集中,比如有大量从社会支持角度出发,研究独居老人的生活状况。从分析研究内容,能够看出大多数研究人员关注的是理论层面,并未兼顾到实证。目前的研究更多的是对城市独居老人问题的描述和理论解释,而对农村老人精神健康的详细、深入研究却很少。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会偏向于实证层面。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