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黄桷坪地区沿江生态带改造文献综述

 2022-03-25 08:03

“重庆黄桷坪地区沿江生态带改造”文献综述

一.重庆滨水区概况

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内陆开放高地。作为西部地区特大型山地城市,重庆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交界处,独特的山川与水文塑造了这个城市的自然格局及城市生长格局;自古以来山重水绕,上重下叠,厚工重商,新旧相承。在重庆城市发展过程中,特别是 1997 年直辖以来,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一方面向城市边缘迅速扩张,另一方面在中心区不断进行内涵更新。 两种发展态势以不同的方式拓展和释放出了大量的山地滨水空间,前者多为未开发利用地,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后者主要为闲置工业地和老旧住区,历史遗迹较多、人文生活气息浓厚。 无论是在空间特征的复杂性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方面,还是在长期山地滨水空间开发建设所呈现的现象、积累的经验及教训等方面,重庆均极具代表性[1]

二.重庆滨水区问题及改进的必要性

在工业时代,重庆滨水区因优越的地理位置,被大量开发为工业用地,建设火电厂、货运站,经济发达。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工业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要,这些用地被废弃,遗留环境污染、景观破坏等问题。由于之前强烈经济利益的驱使,重庆滨水空间缺乏有效的规划利用,滨江区域与人们生活空间的联系弱,两江四岸呈现割裂、孤立状态。如今,重庆即将迈入国际化时代,文旅产业与城市休闲需求急剧增长,时代呼唤江岸生活的重生。

重庆滨江区在生态保护层面和经济发展层面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生态方面,重庆滨江带呈现割裂、退化、污染的状态,具体包括:(1)长江生态通廊与城中山体和绿地的生态联系被沿江道路和建设割裂,山水生态网络不完善。(2)消落带区域植被退化严重、覆盖率不高,驳岸硬质化,水土保持、污染过滤与生物栖息功能缺失。(3)大量雨水口、污水口和合流制溢流口将雨污水排入江中,污染江水水质。江岸废弃地成为垃圾堆积的场地。

同时,现有滨江空间难以满足人们高品质的生活需求,不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存问题包括:(1)可达性差,由于滨江路主要采取高架及直立式挡墙, 缺少与江面的垂直方向联系,阻隔了人与水的亲近,而且对滨江环境应提供的城市生活休闲公共活动空间考虑不够充分, 使得滨江路地带公共功能缺失[2]。(2)缺乏连续滨江空间。工业时代留存下来的废弃建筑占据大量土地。土地空间类型单一、利用率低,缺乏吸引力。(3)滨江高品质现代公共服务项目稀缺。沿江公共服务和休闲文化类项目较少,在已建的40 个重点项目中,公建项目建筑面积约占总建筑面积的1/8;大量退二进三工业、环保搬迁企业和危旧房改造地块亟需更新,仅杨家坪段、重钢段和磁器口段的危旧房改造和退二进三地块就占现状建成用地的48%[3]

“就人类历史而言,一种文明的建立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4]。上世纪由于国家工业化建设需要,城市活动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如今随着工业化逐步完成,“生态优先”应成为城市设计及建设的重要考量,生态发展的理论也备受关注,如Waldheim C. 提出“景观作为一种媒介来描述城市”的景观都市主义[5]; Mostafavi M. 倡导“将城市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的生态都市主义[6];澳大利亚学者Whelan 等人提出 “将城市整体水文循环与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结合起来”的水敏性城市理论[7]。“可持续发展、绿色城市、设计结合自然”等理念已成为指导城市设计与建设的重要理论。因此,重庆滨江区急需进行生态调整和升级。

滨水空间在当今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价值,因其发展建设应注重经济与生态的相辅相成和平衡发展,既不能以牺牲生态来发展经济,也不能因害怕破坏生态而放弃或放慢经济发展。城市滨水地区若能对公众开放、形成市域公共活动相对聚集的服务性功能, 便可推动其周边地区或更大区域的高质量发展[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