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物流商品的立体化定价问题文献综述

 2021-11-04 20:59:08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大分工的逐渐细化,物质流通的规模日益庞大,供应链愈发复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扩展到了一个极其广阔的空间,此时,只有依靠物流这一纽带,才能将整个复杂过程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使社会化大生产得以实现。

因此,物流的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直至201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与国外日美等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下降空间。

但是,我国物流各个环节如运输、仓储、配送的成本以及劳动力和设备成本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整个物流过程的综合成本却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物流信息化程度过低,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

在智能制造、智慧物流趋势下,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产业升级转型的大背景下,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在生产与物流中快速普及应用,所有核心环节都将变得更加智能,智能物流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

一、研究现状此前,冯芬铃(2012)基于期权理论建立了铁路货运定价模型,考虑了运输企业和协议客户之间的供求关系,但并没有考虑实际市场中铁路运输企业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

张京敏(2019)研究发现存在最优价格使得众包物流服务商获得最大利润,随着消费者对众包物流价格敏感程度的增加,众包物流的最优价格先逐渐降低,随后趋于平稳。

姚海韵(2007)提出物流服务产品的价格构成基于客户感知价值,服务成本和竞争者价格。

而所谓立体化定价,是指在针对企业单一产品、产品项、产品线下的产品指定价格时,采取分解组合,得失相济等手段,全方位抗衡竞争,又多层次满足顾客需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