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过程控制中的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文献综述

 2021-09-25 01:09

全文总字数:5296字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朱兰博士指出:21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在市场国际化的今天,竞争变得日趋激烈,要提高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法宝便是产品和服务的优良质量。质量是事物的本质特性之一,它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表征,一个民族素质的反映,一个企业生命的体现。全面、正确地理解质量的内涵,掌握质量概念的实质,对企业提高经营决策效率和提高经济效益都有重要意义。美国和日本都是质量管理领域的领先者。在质量管理方面,美国和日本各有特色。总体而言,美国人重视质量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如质量检验理论,控制图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首先产生于美国。日本人则更注重将引进的各种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本地化,并应用于生产实践。而在我国,质量管理起步较晚:1979年,我国每年都会召开全国QC小组代表会议,推动了质量管理小组的发展;1987年,《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管理方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已经走上了制度化的轨道。由此可见,质量管理已经受到了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

产品质量有一个从产生、形成到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产品的质量。而优良的质量主要是靠过程控制来保证,不是靠事后的检验。正如ISO9000中的三个强调,即强调把一切都看成过程,强调预防,强调统计技术的应用是不可裁剪的。SPC是英文(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的英文简称,即统计过程控制,最早子20世纪20年代有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休哈特(W.A.Shewhart)博士所提出。SPC技术基于统计理论的技术和方法,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各工艺参数质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描图,实现对工艺过程稳定性的监控和预测。它能发现异常、及时改进、减少波动、保证工艺稳定,从而是产品总体质量稳定可靠。对异常波动的及时预警是SPC的最大特点。应用SPC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能够区分生产过程中的正常波动和异常波动,及时预警。它能在异常因素刚露出苗头、尚未造成不合格产品之前及时发现,指导管理人员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异常,从而极大地减少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保证生产顺畅进行,最终提高生产效率。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人员对统计过程控制在质量管理上的理论和应用做了如下研究:

刘穗君, 张新锋, 王玉建【1通过分析传统的休哈特控制图在制丝线实际应用中假报警率高的原因,根据SPC的3σ原理计算平均值控制图的上下控制界限, 建立了3σ平均值控制图。同时, 提出进一步设想:在生产过程中, 3倍的标准偏差控制界限可能仍无法满足实际控制需要, 此时是否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放宽上下控制界限? 例如, 某指标的工艺标准允许平均值漂移3倍的标准偏差, 是否可以将上下控制界限设置到6倍标准偏差? 再如, 3σ平均值控制图在应用中仍存在少量的假报警现象, 那么目前所遵循的判异准则是否有进一步放宽的余地? 当然这些设想要在充分了解现象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实施,以防降低控制图的灵敏度。

南方雀【2结合他所在公司应用SPC控制图法已产生的效果对SPC工作的推进提出如下建议:(1)结合生产现状选取对产品质量影响大的关键因素作控制参数。(2)结合生产过程的稳定性选用合适的控制图。(3)各品种交替生产的过程要确定好样本容量的抽样间隔。(4)结合工序能力指数,及时调整控制线。

殷彩红【3根据自己制作SPC控制图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错误,总结一下几点注意点:(1)正确理解SPC控制图的基本图形。(2)正确收集和处理SPC控制图数据。(3)合理选择SPC控制图。(4)SPC控制图判稳和判异两种方法。(5)SPC控制图的实际应用不仅局限于质量控制,可应用于一切管理过程。

邹翔【4指出应用SPC可以对食品生产过程质量检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供应商食品生产环节的清洁卫生、产品微生物污染水平,以及关键品质指标的控制能力进行评估,对所设定的质量控制限制的合理性进行评判,从而对供应商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薄弱环节进行识别,对供应商的食品安全质量保证能力做出判断。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