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消费问题及对策研究——针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文献综述

 2022-08-07 09:08

文献综述及外文翻译

“裸贷”是“裸条借贷”的简称,指的是借款人不再使用以往的借条,而是用其本人手持身份证的裸照或不雅视频作为借款担保,并且提供本人、父母亲友的联系方式进行高额利的借款活动,当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和高额利息时,贷款人以公开其裸照和视频为胁迫手段,逼迫借款人及其父母亲友还款的一种网络借贷方式。虽然其中一些放款者名义上以某些互联网金融为平台和幌子,但事实上这类借贷方式为了绕过监管都是以个人约定的方式,通过一些类似于微信等社交软件进行私下交易。从网络借款平台了解到,这类贷款的额度在几百到几千不等,最高额度为3-5 万元。根据国家相关的司法规定,民间借贷年利率最高不得超过4%。同时,相关的司法规定及其解释,法律允许民间借贷约定年利率最高为6%。由此,折算为周利率为0.69%。而在“裸贷”中的周利率高达30%,是法律允许最高周利率的43 倍多,明显属于高利贷。

“消费异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用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概念,他们围绕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如何摆脱消费异化等方面展开了对消费异化的研究,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在马克思劳动异化思想的启迪下,结合自己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审视和理解,首次提出了消费领域的异化问题并做具体分析。马尔库塞认为,消费异化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虚假的”需要。所谓“虚假的”需要是指,“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发达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所流行的大多数需要,比如:休息、娱乐、按照广告的宣传来处世和消费、将自己的好恶与所崇拜的人物的好恶重合等,都属于“虚假的”需要。

Igor Ryabov 谈到消费模式差异性存在的根源是种族和社会阶层的不同,而且直言西班牙裔群体为了使自己不被主流社会歧视和边缘化,力图将自己的消费消费模式与社会顶层人士靠拢。这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消费不止是消费,更是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外在表达”。Trang Huyen My Pham、Muhammad Ali Nasir指出,“随着工业革命在英国的持续推进,英国开始进入消费品供应充足的时代。对奢侈品的消费不再是贵族阶级的特权,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和平民开始热衷于选购各种奢侈品,这一庞大的群体日益成为奢侈品的主要贡献者和潜在消费者。

但是消费异化在本·阿格尔看来就是“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消费由满足人们需求的手段变成了人们生存的目的。人们排解生活的苦闷和发泄自我现状的痛恨只有通过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才能实现。人们购买和使用某种商品,不单单是因为这种商品的实际功能和使用价值,而是用商品符号特征来显示自身的身份、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等,而后满足自己获得虚荣心,从而得到一种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自我欲望的短暂发泄,依赖于购物欲望的连续更新。大学生的消费异化是指大学生作为消费主体受到消费客体和环境的控制,将自己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本质转变为对消费客体非必要的大量占有和过度消耗的消费行为,消费表现为盲目消费,冲动消费,奢侈消费,炫耀消主义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到相应阶段出现的产物。

在国内研究的方面,杨海谈到在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的核心特征集中表现为“消费性”。这一特征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所产生的作用不能小觑。就其负面影响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消费故我在——符号化倾向明显,渴望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认同;二是我消费我快乐一满足自尊感,解构传统的消费观念。关于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特点的研宄中田芯、于霞提及:受西方消费主义观念的渗透以及大学生理财观念和能力的欠缺等因素的制约,当前大学生在消费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比如:攀比性消费行为严重、个性化超前消费盛行、消费行为两极化加剧等。马可、陈胜男系统比较了“90后”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上与“70后”、“80后”大学生存在的差异。文章指出,“90后”大学生与他们的前辈们相比最大的不同是经济条件的优越和社会环境的宽松。这一群体既没有像“70后”那样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与洗礼,也没有向“80后”那样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他们从呱呱坠地开始就置身于物质资料充足、精神世界丰富的时代,安然享受着父辈祖辈们创造的种种红利。因此,他们的消费行为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消费多样化显著;二是消费的理性不足;三是消费从众心理和个性化的矛盾;四是时尚的消费方式和支付方式。

近年来,随着消费主义在我国的蔓延,这种消费方式在大学校园中也愈演愈烈。大学生普遍认为,名牌是时尚、前卫的标志,是一个人身份、品位的象征,购买名牌产品能起到展示自我夸耀自我的目的。因此,为了满足虚荣心,许多学生不惜用自己可支配收入的全部,甚至更多用“裸贷”的方式去追求名牌。这其中不乏家境富足的学生,他们出手阔绰,以社会的流行时尚为标准,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但也有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大学生,他们宁愿压缩自己其他方面的开支,也要过把名牌瘾。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是把优异的成绩,而是把拥有更多的品牌作为炫耀的资本,广大学生为了追求物品的符号价值而在经济上竞相攀比,校园内品牌消费不断升温。事实上,大学阶段是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学生注重自我实现,追求个性是无可厚非的。但炫耀性消费却使得个人消费欲望不断膨胀,许多学生陷入赤字消费的误区。同时,也使得贫困生在交往中产生自卑感,进而引发社会的仇富心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言以蔽之,国外学者对消费异化问题的研宄开始较早,理论成果颇丰,尤其是在宏观研究上,影响较大,呈先声夺人之势。不过,这也要归功于西方国家较早进入消费社会。至于微观研究,国外学者的关注点则主要集中在描述不同社会阶层人员的消费表现以及导致这些表现出现的根源,却对具体的遏制路径着墨较少。当然,这也是其研究的不足所在。

资料编号:[28212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