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晨跑制度改革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基于双重差分模型文献综述

 2022-08-07 09:08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大学生晨跑作弊现象

摘要:大学生作弊行为屡禁不止,各大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解析这一现象。本文从社会学、经济学、教育管理学、心理学等几个研究方向归纳概括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大学生; 作弊现象;综述

一、文献综述

2012年9月25日的纽约时报上有这么一句话:“我们想成名并取得成功hellip;hellip;当我们成功那天,我们将成为榜样。但在那之前,给我们一个通行证。”这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一名学生对于作弊行为的观点。事实上,大学生作弊行为遍及全球并且愈演愈烈。

对于大学生作弊行为的研究开始于布朗尔(Browenll, H. C,1928)在《学校与社会》杂志上发表的“大学作弊者心理特点”研究报告,他发现与不作弊者相比,作弊者更外向、更神经质、更笨。自1928年之后,各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解析大学生的作弊行为,本文将从社会学、经济学、教育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几个研究方向归纳概括学者们的研究现状。

(一)、社会学角度的研究

社会学界从社会结构和文化两个视角对作弊行为进行解释。作弊在社会学看来是一种失范行为,失范即是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早在 1938 年罗伯特·默顿提出了失范理论,核心的观点便是社会本身的结构导致了个人出现行为偏差,而不是个人生来的欲望的自由表达。也就是说一方面现行的相关学业、制度规范不合理和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导致了作弊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我国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对作弊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由此滋生了作弊行为。当作弊行为开始流行,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制度和规则的破坏者时,规则的遵守者就要付出更大的社会代价,同时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作弊,因此便形成了作弊文化,这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卡拉汉最初提出的概念。作弊文化根源在于社会对于成功的追逐,并且此文化有自我生存功能,即相信“每个人都这样干”。

社会学绝大多数研究将关注点放在了环境因素,国外研究较多运用回归分析发现大学生同伴的态度与行为对个体的作弊行为之意向和表现产生影响。Mc Cabe 等一系列对作弊行为的研究显示,同辈群体的作弊行为、对同辈群体谴责的感知水平与作弊行为呈显著正相关,而且在有关变量中影响程度最大。此外,研究也发现高校出台的作弊的认定、表现形式、奖惩措施等规定对学生的影响很小。Roigamp;Marks 的实验研究表明,学术荣誉规范(修订案)施行前后插入一系列干预措施如宣传、组织学习等,对学生的作弊态度也并无明显的影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