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住地建成环境对城市居民出行频率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2022-04-12 08:04

职住地建成环境对城市居民出行频率影响的研究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城市人口密度与机动车出行量急剧增长,职住分离程度加深导致居民的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不断拉长,加深了大城市居民对小汽车出行的依赖程度,大大改变了城市建成环境,进而影响城市居民出行行为。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日常出行行为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宏观层面决定了城市居民活动的空间分布,并且城市建成环境一旦形成就很难去改变,对交通出行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锁定效应”[22]。因此,如何优化城市建成环境,使得城市居民出行行为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近年来亟待解决的问题,引起了城市规划领域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

城市建成环境通常由土地利用、城市设计和交通系统组成[1]。土地利用作为城 市设计和城市交通的承载体和供给方,逐渐难以满足居民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 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增加的交通需求。探讨土地利用、城市设计和交通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缓解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一系列衍生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建成环境引导可持续的交通出行和提升居民幸福感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趋势。不少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采取了各种有关建成环境与交通政策相结合的手段来治理城市化进程过快带来的负面效应。然而,针对我国的快速城市化而产生的问题,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解决方案并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因此,探索适用于我国城市发展特点的建成环境特征的发展趋势与方向的解决方案就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城市建成环境与出行行为的研究由来已久,其中出行频率作为居民日常出行行为的测度指标之一,与建成环境密切相关,但建成环境对不同方式的出行频率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明确。居民是出行行为的主体,个体社会属性特征会影响居民出行行为,居民出行行为也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和复杂性。为此,把居民作为个体研究对象,以城市居民出行频率为基本分析单位,综合考虑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和城市建成环境诸要素的影响,收集城市居民出行数据,探究职住地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频率的影响程度。针对职住地建成环境出发考虑,进一步拓展建成环境与居民出行频率的作用关系,为城市规划、交通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支持。

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考虑空间异质性的城市建成环境对交通出行的影响研究

国内一部分学者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不足,基于微观个体行为,力图在探索小汽车“拥有-选择-使用”[2]与城市建成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上进行创新。

丁川[2]重点研究了职住地建成环境对通勤出行模式选择和通勤机动车出行距离的影响,采用贝叶斯估计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捕捉通勤出行模式选择和通勤机动车出行距离的空间异质性,揭示建成环境对各自空间异质性程度的特点,有助于准确理解职住地建成环境对通勤出行的影响过程与结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