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街区步行性评价与改善设计文献综述

 2022-03-18 21:57:12

前言

城市街区的步行性研究是城市街区建设的重要一部分,在城市街区街区的不同领域有很多研究者做了研究,根据研究的不同,对城市街区的步行性理解也有较大区别。其中刘涟涟,尉闻认为城市街区的步行性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交通研究的范畴,而是涉及到体育、公共卫生和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从狭义方面讲,步行性反映了与步行交通相关的建成物质空间环境质量,仅体现步行交通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广义方面讲,步行交通体现了步行交通、环境与行人直间的关系[1]。邓一凌,陈前虎,过秀成在分析国内步行性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认为步行性是一种测度,用来描述街道、社区、城市等适宜步行的程度[2]

城市街区的步行性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涉及到城市生活的的各个方面。邓一凌,陈前虎,过秀成提出步行性具有的环境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健康价值,步行性的提升除了增加步行出行、公交出行、减少小汽车出行等直接影响,对于个人(或家庭)来说,能够提升健康状况、减少交通支出、改善生活品质;对于社区(或城市)来说,能够减少交通拥堵、引导土地开发、提升居民健康水平、降低公共医疔投入、提升城市的宜居性[2]。而且我国目前老龄化趋势明显,在未来数十年内,所要面对的老龄化压力日趋严重。付飞,白中华认为我国已处于轻度老龄化阶段并即将步入中度老龄化阶段。根据我国《201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8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1.3%[3]。因此,本文在老龄化背景下,以老年人的角度,为了提高老年人生活幸福感,从出行安全性、交通空间尺度、无障碍设施配置、健身设施配置、交往空间密度、空气和声环境等方面评价和改善城市街区步行性,指导街道步行系统设计。

目前,国内对城市街区步行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城市街区步行空间和步行环境对道路使用者的影响方面。其中,俞万里从人性化角度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认为城市街道的步行空间对提升整体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步行空间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市民的出行[4]。邓一凌,陈前虎则从国内步行环境的角度认为良好的步行环境对个人、社区、城市都能带来诸多的益处[5]。而针对老年群体的研究,方可,陆涵,郑洁则给出了以在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之间寻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平台,在规划管理中,可能涉及公共设施用地的调整的方案[6]

正文

一、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街区步行性现存的环境概况综述

城市街区的步行交通是居民最常用的交通方式,在国内的大多数城市,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借助步行完成的。而且步行不但在交通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在国内的大多数城市中,步行交通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在目前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许多问题已经影响到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城市街区设计的不足逐渐显露出来,邓一凌,陈前虎,过秀成提出目前的城市街区的环境存在较多问题,并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城市的对比研究,提出目前城市步行交通的畅通性,安全性和舒适性以及趣味性方面有着较多不足[5];施维克在研究城市步行空间质量上认为当前我国城市的不行空间质量存在一些不足,集中体现在便利程度不足、安全性堪忧、环境质量差、视觉污染记忆空间尺度失当等方面[7];郑振华,彭希哲通过对老年健康的研究,社区交往环境和步行对老年群体的健康有较大影响,而目前的社区环境很难满足老年人的出行需求[8];在老年群体出行方面,张芳燕,梁浩,刘珺通过调研研究认为目前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没有考虑老年人身体机能的情况,在道路使用中,标识的字体、无障碍设施等方面对老年人的出行并不十分友好[9];马苏芮,赵鹏军则通过对老城区的调查研究,综合客观评价和主观感知的对比,认为老年群体更热衷于散步,对老城区的环境问题更加敏感[10]

二、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街区的评价与改善设计依据综述

关于我国老龄人口的分布和特征,周婕提出各城市老龄化街区的空间扩张模式在其扩张过程表现出的共性特征,具体体现为中心城区是老龄化程度高的区域;城市老龄化空间变化的节点为边缘区,该区域的人口类型为成年型;城市老龄化空间扩张到远郊区的局部地区,形成超老龄化街区;城市老龄化空间分布模式与城市形态有密切关系,摊大饼式城市形态形成老龄化空间圈层式分布模式;组团式发展模式形成老龄化空间组团式分布模式;城市副中心的发展会带动老龄化空间的轴向扩张[11]。因此,在城市街区的空间调整、土地利用和公共设施等方面积极实现统筹规划、区域统筹。

在城市步行空间的改善过程中,于长明,吴培阳从城市绿化空间的角度利用步行指数、行人环境评价系统和步行环境质量表提出叙述性偏好法和利用sp法评价受访者的行为偏好继而对城市街区的步行性进行专项改善[12]

张祎从老年适宜性角度,认为适老性城市街道的实现要求政府和规划设计人员更新观念,以人文关怀为原则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才能在层层递进的规划设计和实施阶段得以贯彻落实[13]

刘珺,王德,朱玮通过对休闲性步行空间的研究,依据行为偏好性,从道路使用者对城市街区的综合感受与实际需求,对不同现状的城市街区步行空间进行改善[1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