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提取物抗真菌活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29 08:01

【研究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肿瘤化疗药物和激素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艾滋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免疫功能低下者不断增多,深部真菌感染率大幅上升。深部真菌感染作为一种并发病,已成为上述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艾滋病患者的不断增多,新的治疗技术如抗排异反应和强化化疗等广泛应用于临床,侵入性诊疗设备、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以及重症监护病人、老龄病人的增多等原因,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逐年增多,使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上升[1-5]。其中常见致病真菌包括念珠菌属、新型隐球菌和曲霉菌属感染的年发病率已经达到万分之一以上,念珠菌感染的发生率已经升至医院内感染的第四位[5]。侵袭性真菌感染由于缺乏可靠有效的早期诊疗方法,病死率居高不下,念珠菌血症的病死率高达40%,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未能及时诊疗的病死率高达90%以上,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感染性疾病[6-10]。因此,寻找能针对免疫力低下的真菌易感患者临床安全有效的预防或治疗措施已成为迫切需要。 但是,目前可供临床选择的治疗白念珠菌深部感染的药物屈指可数,主要有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酮康唑、活力康唑等有限的几种药物。两性霉素B目前仍是最为有效地抗真菌药物,但是由于其严重的肝肾毒性,其临床使用受到了很大限制。氟康唑因其良好的生物利用度和较少的不良反应,成为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真菌药物,但由于其仅具有抑菌作用,因此在长期治疗和重复给药过程中,使白念珠菌产生了快速发展的耐药性,其耐药程度越来越严重,而且大部分耐氟康真菌对其他抗真菌药物具有交叉耐药性,使得目前的抗真菌药物对越来越多的耐药菌束手无策,这是临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从而使真菌病防治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抗真菌药物的研发一直是新药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但是现代针对药物作用靶点进行高通量活性化合物筛选的研究模式下的抗真菌新药研究仍然十分缓慢,而且新上市药物仍然无法克服毒副作用和临床上日益严重的真菌耐药现象。国某医院2006-2008酵母样真菌感染报告显示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占70.7%,其对氟康唑的耐药率由2006年的18%上升到了2008年的30%[2]。因不同种类的抗真菌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靶标,目前抗真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是临床抗真菌治疗的发展方向之一,既可以达到减毒增效、扩大抗菌谱目的,同时它也是对抗耐药真菌的重要途径。如有报道两性霉素 B与氟胞嘧啶联用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效果较好[3];卡泊芬净能与伊曲康唑或伏立康唑联合治疗能延长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患者存活率 [456];卡泊芬净和两性霉素B联合治疗小鼠球孢子菌病[7],并体外实验也显示较好的协同抗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89];卡伯芬净和氟康唑联合成功治疗播散性球孢子菌肺炎一例[10],但卡泊芬净4000元一支的高昂费用让大多数患者望而却步。

我国中药资源丰富,来源广泛,中药抗白念珠菌作用研究历史悠久,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苦寒燥湿是中医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方法。依托中医药理论,有助于快速便捷地发现抗耐药白念珠菌的新药或者协同药物,为研究新药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近年研究发现,很多中药提取物或者中药单体能够协同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抗耐药白念珠菌,中药不仅可以单独抗白念珠菌,也可以通过协同临床上常见的药物抗耐药白念珠菌,起到增效解毒的作用。部分中药有很多副作用小的强活性成分,且作用温和,价格低廉,临床疗效显著。从中药中筛选抗真菌药物并研究其作用机制也成为目前抗真菌药物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故研究者们从天然化合物中寻找并发现了能提高药物尤其是唑类对耐药真菌敏感性的先导化合物,如五环三萜类-retigeric acid B、大环二联苄-plagiochin E、新木脂素类-和厚朴酚(honokiol)[11-13]。本课题组前期也发现小檗碱、黄芩素与氟康唑体外协同具有较好的抗耐药白假丝酵母菌的作用[14-16]。其中,小檗碱与氟康唑协同抗耐药真菌的机制与线粒体有氧呼吸和升高细胞内活性氧有关[17]。而黄芩素与氟康唑协同机制则可能与黄芩素抑制药物外排泵外排能力和作用于生物被膜有关[15,18]。但由于小檗碱在胃肠道吸收差和黄芩素在PHgt;6.8时不稳定[19,20],限制了其应用。本课题目的在于从可能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中药中筛选出抗白念珠菌活性较高,毒性较小的中药,测定其与氟康唑联用后是否具有协同效果;之后再与具有提高免疫力作用的中药合用,利用化疗后真菌感染小鼠模型评价中药提取物(抗真菌活性中药 补益中药提取物)体内抗菌活性,为寻找针对免疫力低下患者的化疗后真菌感染的临床安全有效治疗方法提供可能的新方案。

【主要方法】

1. 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体外筛选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中药提取物。

2. 采用棋盘式微量稀释法体外测定筛选出的具有较好抗菌活性的中药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3. 以小鼠系统性真菌感染模型评价中药提取物(抗真菌活性中药 补益中药提取物)的体内抗真菌活性。

【主要研究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