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西藏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分析文献综述

 2022-10-27 09:10
{title}{title}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3.1相关的基础性理论

3.1.1人—职匹配理论

人—职匹配理论最早由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帕森斯教授提出,它是职业选择与职业指导的最经典理论之一。1909年,帕森斯在《选择一个职业》一书中明确阐明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和条件:①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②应清楚地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③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该理论的内涵就是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相对照、相匹配,最后选择一种职业需求与个人特长匹配相当的职业。

3.1.2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克鲁姆波特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理论探讨了个体是如何做出职业生涯选择的,强调了人们的行为和认知在职业生涯选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克鲁姆波特考虑到了基因遗传、环境条件、学习经历和各种任务处理技巧,在理论上对做出职业生涯选择时需要注意的一些认知和行为表现都给予了详细的解释。比如说,强化和模仿都是很重要的,这些技巧对于职业生涯咨询师和咨询者本人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

3.1.3职业锚理论

职业锚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职业管理学家施恩(EdgarH.Schein)提出的。他认为,职业锚指的是人们在选择并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个人在选择职业时无论如何不会放弃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职业锚是一个比通常意义上的价值观和动机更加宽泛的概念,它整合了个体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以及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因素,是个体和早期各种工作情景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个体的一种整体自我观和自我职业价值观。施恩最初提出职业锚的概念时把它分为五种类型:技术或功能型、管理型、创造型、自主与独立型、安全型。1996年,施恩对职业锚进行了重新界定,增至为八种类型:管理型、技术职能型、自主性、安全稳定型、生活型、服务型、挑战型和创新型。

实际上,职业锚理论并不是单纯的职业选择理论,它也是一种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施恩认为,职业选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特性,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导地位的职业锚[1]

3.2国内研究现状

3.2.1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在新时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广大少数民族面临着就业困难的情况,针对这一具体问题,以此为出发点,对现有文献进行了分析和回顾。

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对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经过60多年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全国民族院校已达13所,民族地区高校近300所(含独立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6%以上,而且呈逐年递增趋势。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同样经历了“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但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一是初次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汪子云[2]在《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对策探析》中显示,西北某大学,其2007、2008、2009三年的平均签约就业率尚不到23%;此外,近期调查发现,西北某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前与用人单位签约率仅为14%,总体上看,少数民族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出现持续下滑的严峻态势[2]。二是就业过程漫长,毕业生积压严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漫长,少则一年,多则三年,如青海省一些州市的大学生一般要在2—3年才能就业,就业过程艰辛。三是就业层次低。据调查,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县级以下的政府部门、学校和小型私企工作的占70%左右,就业层次不高。四是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无关。据调查,70%以上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无直接关系,这一现象无论在内地还是在民族地区都较普遍,不利于他们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反而大大影响了工作的稳定性[3]。五是存在着不良就业心态。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民考民”的毕业生,由于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差异以及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缺乏竞争意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往往产生自卑、焦虑、失望、消极的心理,反而加剧了就业难的局面。六是存在着民族歧视现象,一些招聘会,尤其是在非民族地区的招考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常常遇到公开或隐晦的民族歧视,以各种理由将少数民族大学生拒之门外。 2.2.2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特殊原因

在以往的文献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可以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李爽、安晓琴[4]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与对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论证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汉语不过关、家庭经济条件差、就业观念守旧;赵晓芳[5]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特殊性及对策建议》中提到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们关于就业地域与空间选择上考虑的重要因素;另外赵晓芳提出落后的基础教育也是约束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由于民族地区历史、地理、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缓慢,他们在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等方面与其他大学生存在差距,特别是英语、汉语和计算机等。虽然经过四年的大学教育可以缩小这种差距,但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竞争,终究难以完全消除这种差距。

张久献[6]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中谈到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催化了就业问题。由于学生、家长认识上的不足和报考专业盲目性,大多数人都认为热门专业容易就业,因而多年来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工商管理、会计学等始终成为广大考生倍受青睐的专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超过饱和。结果发现,待业量最大的恰恰是招生数最多、近年来报考火热的一些专业,以致大学生劳动力存在着结构性短缺与结构性过剩并存的局面。

政策方面张久献[6]谈到就业政策倾斜不够,机制不完善,造成了就业挤压在高校招生中,对于一些“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实行降分录取照顾政策,对于“民考民”的学生实行单独划线等优惠政策,使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得以进入高校学习。但较之招生政策,各地的就业政策却倾斜不够,少数民族报考公务员一般只是在笔试中加5分,但对于“民考民”的学生而言,汉语基础普遍较差,在各类招考中与汉语授课学生同台竞争,完全处于弱势,这样的照顾微乎其微,无疑造成就业挤压。

3.3对藏族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根据《西藏自治区政府批转自治区人事厅等部门关于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意见的通知》(藏政发[2003]19号文件):“从2003年开始,新招收的大专(含)以上毕业生,除选派生、师范生、定向生和系统(单位)委托培养或少数特殊专业外,都要进入人才市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府主管部门不再指令性分配”[7]。因此西藏是我国最后一个告别大学毕业生计划分配的省份,到目前这项就业制度的改革已经过了十多年的时间,逐渐被社会所接受、被大部分学生所认可,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导致部分大学生面临就业难、就业不满意的情况。

王生彦[8]根据《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人事厅等部门关于2006年、2007年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的通知》,分析了2006年、2007年我区双向选择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发现西藏的就业政策改革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政府政策性主导的就业模式,即政府通过一定的形式为毕业生提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就业岗位,且政府提供的岗位涵盖了大部分毕业生,特别是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制度全面推行的2007年,政府提供的岗位高达毕业生数的85%。二是具有缓和性、分流性的特点。2006年、2007年毕业生政策性就业提供的岗位如“三支一扶”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只是临时性就业,其服务期只有二到三年;2006年、2007年分别安排“专升本”计划500名,只是减缓了本年度就业压力,就业压力推后。三是通过人才市场实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数量极为有限。根据就业计划,2007年毕业生中仅有15%需通过人才市场实现就业,而实际只有7%的毕业生通过市场实现了就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招聘毕业生陷入困境,许多企业出现职位空缺的情况。

3.4西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取向

就业取向是指就业个体在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受社会文化传统和总体就业趋势的影响,在就业心态、就业观念指导下进行的职业或职业岗位选择。就业取向符合社会需求,会促使个体顺利就业,就业取向背离社会需求,会阻碍个体的就业过程[9]

3.4.1毕业去向

目前在我国内地各个高校,出国已经成为大多数大学生毕业的首要选择,但李巧艺[10]在对藏族女大学生毕业去向的调查中显示,出国留学并不是藏族女大学生的主要选择,仅有7.4%的学生表示会选择出国,将近70%的藏族女大学生表示大学毕业后会选择直接就业,有21%的学生选择愿意继续读研。选择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遥遥领先,从而在一些学历的要求上得到限制,导致就业紧张的情况。

3.4.2工作地点取向

发展教育是发展经济的根本,内地西藏班自1985年开始招生,2012年,内地西藏班在校初、高中学生为14900多名,分布在全国20个省(市)的79所学校。这项制度的实行至今已有30多年的时间了,在此期间越来越多的西藏学生有了到内地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对于一些在内地求学长大的藏族毕业生来说,他们在这几年的求学经历里已经很好地适应了内地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在毕业之后选择留在内地工作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但是在李巧艺[10]的调查中发现有70%的藏族女大学生想回到家乡工作,仅有1名同学表示会到沿海城市去工作,有5%的学生选择到国外或其他地区。同样的现象在张小龙、薛涛、洛桑次旦[11]等人对西藏高校毕业生广东就业意向调查的分析中也发现超过70%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回到家乡工作。

3.4.3理想的工作岗位

藏族大学生对于理想工作岗位的选择上也有其特点,张小龙、薛涛、洛桑次旦[11]等人针对本校2012届全体毕业生的有效问卷中发现选择党政机关的人数占32.6%、公检法司占22.7%、事业单位占22.7%、公司企业占13.3%、自主创业占8.8%。通过以上数据,发现绝大多数毕业生倾向于在公职人员岗位就业,选择公司企业和自主创业毕业生人数较少。这种现象会导致就业方向扎堆、就业职位临近饱和、有的岗位无人问津等的负面影响。刘建学[12]的问卷调查中同样显示,只有2.01%的学生“愿意”到国有企业工作,有0.90%的学生愿意去民营企业工作,但作为首选却寥寥无几。在肖彩波、刘红[13]等人对西藏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向的调查上也得出西藏的机关事业单位是吸收毕业生的主要用人单位,而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个体吸收毕业生的能力非常弱,当然,西藏高校毕业生特殊的就业情况是有现实和历史的原因的。

3.5藏族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时间较晚,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尼美旦真、张阿兰[14]认为西藏文化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于丰富的文化资源,西藏文化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吸纳毕业生能力。陈进、房灵敏等[15]认为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毕业生就业渠道窄,结构单一;体制内就业膨胀与体制外就业不足之间存在矛盾。陈静等[16]认为就业劣势是西藏高校专业设置不够对口,学生综合素质比不上内地。

藏族大学生的就业存在着基本属于政府主导型就业模式的特点,宋瑞、普布次仁等[17]认为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以政府政策性为主导的就业模式,是半计划经济模式。郭卫平、贾仲益[18]发现“十一五”期间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计划经济色彩浓厚、毕业生就业面窄、前景堪忧等问题,西藏扩大招收公务员岗位的政策导致毕业生把机关、事业单位作为毕业时的首选,也是唯一选择。

肖彩波、刘红[19]在《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相关问题研究》中提到就业存在的原因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其中客观因素是西藏经济发展水平低,企业数量少,因而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选择单一的情况;西藏本专科阶段学生供过于求,而高层次人才又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造成人力资源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就业尚处于保守的状态。主观因素是学生竞争意识淡薄,学习积极性差,对自身就业能力提高重视不够,广大藏族大学生只追求“铁饭碗而缺少创新意识;另外学生家长的传统就业观念也影响着就业上的选择。

通过整理归纳相关的文献,可以对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以及藏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问题的总体情况形成大致的了解,总结下来形成就业困难的原因和问题主要分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上是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渠道狭窄、竞争压力大,职位供需矛盾的增大等;主观上是因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就业信心不足并且受家庭教育观念等的影响所导致。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关于做好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2]西藏大学招生就业处.毕业生就业工作文件汇编[C]: 59.

[3]就业改革中的西藏大学毕业生就业取向调研 刘雅静,安玉琴,王大海 西藏大学学报,第25卷专刊

[4]李爽、安晓琴[10]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与对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赵晓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特殊性及对策建议》[文章编号]1001--5558(2009)03--0216—04

[6]张久献《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章编号:1009.0576(2014)06.0016.05 [7]就业制度改革后西藏自治区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王生彦西藏大学学报

第23卷第1期

[8]马钟范,郑喜淑.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Ⅱ】.民族教育研究,2008(4):1—2

[9]汪子云.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对策探析Ⅱ】.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t2(10):4—5.

[10]藏族女大学生返乡择业现象及对策研究李巧艺

[11]西藏高校毕业生广东就业意向调查分析——以西藏农牧学院为例张小龙,薛涛,洛桑次旦

[12]西藏自治区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刘建学 2016年12月15日

[13]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相关问题研究肖彩波,刘红卫第34卷第9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14]尼美旦真,张阿兰.基于就业弹性的西藏文化产业就业效应分析[J].西藏科技,2012(10):9-11.

[15]陈进,房灵敏.外推与内生:双向建构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J].民族教育研究,2012(23):19-20.

[16]陈静,杨婷婷,仁青拉姆.西藏大学生就业心理倾向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3(8):72.

[17]西藏实施八大扶持政策助力高校毕业生“全就业”赵书彬

2016年06月10日11:41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18]宋瑞,普布次仁,王生彦.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西藏研究,2010(4):103-106.

[19]郭卫平,贾仲益.西藏自治区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3(4):23-24.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