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nalysis of Amir’s Pursuit of Happi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ssell’s Happiness Philosophy文献综述

 2022-01-05 08:01

全文总字数:4196字

文献综述

  1. 前言

卡勒德bull;胡赛尼,美籍阿富汗裔作家,《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部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富家少年阿米尔和仆人哈桑间背叛与救赎的故事。小说自出版以来就引起了众多反响,作者也因其作品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获得了联合国人道主义奖。社会各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追风筝的人》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得出了不同的见解,让世人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这部作品。本文试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罗素的幸福哲学的角度分析《追风筝的人》中的主人公阿米尔,探讨他不幸的原因,及其在追求幸福之路上的变化以及最终对幸福的获得。

  1. 研究背景

2.1 国外研究背景

《追风筝的人》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自出版以来在评论界获得了广泛好评,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畅销多个国家,甚至连续两年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小说的问世也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21世纪以来,外界对《追风筝的人》的研究呈现多元化发展。奥伯利bull;蒂莫西(2009)分别从阿富汗、哈桑、风筝入手,表现了深受文化影响的主人公以及阿富汗人民的生活状态。国外学者大卫bull;杰弗瑞(2009)认为这部小说是一篇全球道德的寓言。他从当代人道主义层面出发,运用马姆达尼对“好穆斯林”和“坏穆斯林”之间区别的分析,并结合阿皮亚的世界主义观念和巴特勒的人类相互依存理论对小说进行解读,把小说主人公阿米尔的自我救赎看成是一种用道德需要来强化种族和民族的世界观。杰拉尔丁bull;皮尔森(2007)则论述了阿米尔从一开始背叛朋友哈桑到最终救下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而获得心灵救赎的过程,揭示了小说背叛与救赎的主题。

2.2 国内研究背景

自从2003年《追风筝的人》引进中国后,国内大量的学者也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及主题有了不同的探究。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小说主要人物阿米尔和哈桑进行了人物分析。朱晓霞、张翠萍(2017)从主人公阿米尔童年和成年的家庭环境入手,分析了阿米尔性格形成的原因和变化,从而更好地从人物成长的角度来理解小说的中心思想。赵芳(2018)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小说次要主人公哈桑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从而得出结论:正是这种人格的不平衡造成了人物命运的悲剧色彩。李崇玲(2009)把小说的主题总结为3个。一是阿米尔对父爱的渴望和父亲对哈桑的疼爱和补偿的亲情主题;二是阿米尔内心忏悔和救赎的主题;三是小说映射的对动荡年代的阿富汗的批评主题。也有不少学者从人性的角度和成长小说的角度来分析这部小说。周涓(2016)从动乱背景下人性缺陷、人性抉择和人性回归三个层面分析了小说主人公人性的建立和发展,从而揭示了人性的善恶。许吟雪(2016)比较详细和理论性的结合荣格原型理论从阿米尔童年阿尼玛缺失、青少年时期心理的逐渐成熟和中年时期自我救赎的实现全面分析了《追风筝的人》。除了对小说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分析,小说中的意象分析也是不少学者的研究对象。陈红莉(2012)从风筝对于阿米尔、对于哈桑、对于国家不同的象征意义来解读《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意象。此外,还有学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将《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复活》、《救赎》做出了比较研究。(何兵,2018;牛慧,2019;朱小燕,2019)。近些年,随着“生态”一词逐渐得到大众的关注,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追风筝的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贺晓娟(2010)从失衡的自然生态、病态的社会生态、错位的精神生态三个方面解读这部小说,最后提出只有“自然、社会和精神生态三者处于和谐状态,人们才能真正地得到救赎”。

    1. 与本文有关的研究

现代社会,幸福是人们一直追求的。21世纪以来,从幸福观角度分析文学作品开始流行起来。汪云(2015)追溯了少年阿米尔的不幸之源,探讨了阿米尔获得幸福的方式。这个研究主要探讨了阿米尔不幸的心理原因,以及最终因为获得爱的能力而获得幸福的过程。专门研究主人公阿米尔不幸与幸福的文献并不多,大多数学者都是在研究人物形象和主题时才会提到。

3.结语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