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改土归流”背景下中国西南地区语言政策的历史考察文献综述

 2022-01-07 21:26:24

全文总字数:4151字

文献综述

一、国内语言政策研究现状语言政策是指人类社会群体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根据对某种或某些语言所采取的立场、观点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条例、规定和措施等,这是当下对于语言政策较为流行的界定。

这一概念最初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Einar Haugen提出,目前学界对此尚无统一的定义。

冯广艺[1]将语言政策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制定的语言政策、语言推广、语言规范的总称。

又因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在社会中存在细微差别,故可认为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对象不同,语言规划主要是国家对官方语言的选择和规范化,而语言政策的对象更广泛,还包括国家对非官方语言的态度,这一观点以郭熙[2]为代表。

在过去二十年间,对于语言政策和语言规范这两个术语的使用,学界将语言政策也称呼为语言规范。

但近年来,中国学者们在研究中大多使用语言政策一词,沈海英[3]认为这一学术词汇的使用变化反映的是语言政策研究经历了从纯语言学到社会语言学,再到语言的公共政策学的多学科交叉与发展历程。

虽然语言政策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仅有半个世纪的时间,但从论文数目来看,刘叶红[4]指出近20年来中国语言政策研究的发文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走势,研究发展迅速。

目前国内语言政策的研究内容,可大致分为对国内语言政策的研究和对国外语言政策的研究两部分。

对国内语言政策的研究,黄艳萍[5]将其细分为语言政策的定义,我国语言政策发展的概括,思考建议以及对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的研究四部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