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文献综述

 2022-04-27 08:04

监控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

文献综述

前言

自20世纪末以来,监控技术及其运用开始成为各类电影叙事中的重要元素,同时开始无处不在地出现在当代社会中。精神分析意义上的窥视癖概念与福柯对于全景敞视主义的论述,主导了各种对以监控为主题的叙事的诠释。但随着监控技术的发展,监控和当代现实的关系日益密切,电影中监控元素所承担的功能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所以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系统总结电影中监控元素的运用,为创作实践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是很有必要的。

  1. 关于电影中监控元素运用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的研究

电影与监控在意识形态与技术上一直有着广泛意义的关系,同样,监控也早在电影诞生伊始,甚至早在叙事电影成为电影制作的主流之前,就以某种方式作为主题而存在。

凯瑟琳·齐默在《监控电影:理论与实践》中认为虽然“监控社会”日渐频繁地被提及,关于监控的电影远非仅止于“监控社会”的文化症候,而是同时在意识形态与实践层面上运作,将监控实践的形式与内容结合于一个叙事结构之中。从闭路电视到全球定位系统的监控手段与技术,与从连续性剪辑到摄影机运动的电影手段与技术,两相合并为叙事逻辑。我所说的“监控电影”,并不单纯只是随着监控政治、技术与社会史发展,从而在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修辞与图像特质,尽管这必然也是电影监控史的一部分。本文提出了多种在监控的电影化叙事中出现的媒介形态,由此,监控实践变得具有再现性,而再现实践也具有了监控性,最终,两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弭。[15]

方允蓉等人在《捕捉电影:香港影片中的监视》中提出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发轫之初,监视就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中反复出现,具体表现形式有窥视癖、窃听、警方监控、预测行为、风险评估、金融投资和精算投机等。近年来凯瑟琳·齐默、塞巴斯蒂安·勒费和加勒特·斯图尔特等媒体学者分别将“监控电影”认定为当代电影中一种独特的亚类型或趋势。[3]

徐冰在《从监控到电影——关于lt;蜻蜓之眼gt;的对话》中指出今天已经完全是一个后监控影像时代了,监控绝大部分被一般民营公司和私人掌握着,《蜻蜓之眼》中使用的至少99.9%的影像都是民营公司和个人上传到网络的,基本上没有一帧是来自政府的。“监视”“控制”这两个词的含义都在变,不少人希望通过这个东西和世界发生关系。当然监控过去那部分功能毫无疑问还在,但是对于监控世界来说那已经扩展出了更丰富的范畴。[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