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题材纪录片叙事美学研究——以《第三极》为例文献综述

 2022-04-19 06:04

《西藏题材纪录片叙事美学研究

——以《第三极》为例》文献综述

纪录片《第三极》借助先进的技术设备完成了国内首部4k 纪录片的创作,并通过超过10万公里的拍摄行程,反映出青藏高原一带的地理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活全景,对于国内同胞及海外侨胞了解西藏一带的人文地理具有较大的视觉观赏价值。《第三极》在影片创作中使用的诗意化的表达方法,赋予影片一定的美学色彩和审美价值。

当前,西藏正在积极谋求自身形象建构和对外传播,在这其中,西藏电视事业的发展为这样的形象建构和对外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尽管电视传播有其固有弱点,但是因为电视媒介无与伦比的直观、丰富、对象广泛和公信力强等特点,毫无疑问,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它必将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就以西藏电视台的最为成熟的电视栏目——《在西藏》为个案,分析优秀的电视节目在西藏形象建构和对外传播中的重要性。首先回顾西藏电视事业发展史,以历史现实的角度观照当下的发展。然后以《在西藏》的栏目建立、定位、特色为切入点,分析其在西藏形象建构和对外传播中起到的积极意义。

一、视听当中的“诗性表达”

所谓诗性表达,即在纪录片的创作中,结构上依托解说词,带有强烈的文学化倾向;画面上追求唯美,注重意境;在音乐的配合下,使解说和画面达到意蕴悠长、引人入胜的效果。其实质就是以解说词为主体主导画面,在创作上达到主题先行的效果。用影像的方式延续诗性的表达是纪录片在创作中赋予作品悠远意境的一种方法,运用解说词加画面的形式表现影片的内容在《第三极》中出现了多次。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第三极》所具有的地理标志和神秘色彩,使地理环境催生出来的自然景观必不可少。高原、雪山、峡谷的航拍,隐匿在云层之间的雪山,布达拉宫的延时拍摄,以及碧蓝的湖面与蓝天白云的交相呼应,使得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如卷轴一般徐徐展开,映入观众眼帘,饱满的色彩和赏心悦目的画面层出不穷,令人美不胜收。在拍摄上,航拍、高速拍摄、微距拍摄、延时拍摄和低速摄影等不同的拍摄方式展现出西藏一带不同维度的人文风光和自然面貌。这些风光的展示吸引着观众的眼球,为整部作品奠定了唯美的基调。而带有散文风格的文学性解说更是为影片营造出一种自然随性的生活状态。

二、以地理位置为转场的叙事分析

《第三极》拍摄时长超过1000小时,使得五集正片、一集花絮的《第三极》有着相当之大的片比,这对后期编辑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以地理位置作转场在影片中大量出现,并且是作品中的主要转场方式。在环境过渡的同时,用字幕对所在位置的海拔进行标识,配合大景别的画面,观众对地理位置所带来的自然景观变化的感受自然直观,不仅使内容的表达与主题相契合,也使得影片的过渡方式不显突兀。纵观整部纪录片,以每一集片名为主题,以地理维度为承接和转场,也是《第三极》主要的叙事方法。这种叙事方式对于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有客观展示,通过地理维度的转场将落脚点放在被拍摄对象的日常生活,以巧妙的叙述方式实现了主题和形式的统一,增添了一层人文关怀的底色。

三、人文地理纪录片的地域特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