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自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制播模式与宣传路径研究——以“手艺人声”的实践为例文献综述

 2022-02-25 22:41:54

融媒体环境下自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制播模式与宣传路径研究——以“手艺人声”的实践为例

在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当下,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方面,也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知来处方能晓去处,传统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文化的传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创新,在当下需要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进行探索。

  1.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指出:“一个国家文化的繁荣兴盛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和重要支撑。”电视作为大众传播的主流媒介,在文化传播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在长期积累中不断形成的,同时是我国各族人民文化生活的见证者。我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众多珍贵的民族文化,而我们要全力做的就是保护我国璀璨而又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全球化速度加快,我国的民族文化遭到了外来文化的侵蚀,造成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正在流失,一些传统技艺濒临灭绝,无论是非遗的传播载体,还是传承人的保护都遇到了困难与瓶颈。在新媒体环境下,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使得优秀文化后继无人。到现如今,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传统文化流失的严重性,并自发地进行非遗保护工作,但是由于我国非遗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有诸多方面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随着大众文化的日益发展,传统文化类节目逐渐升温,以央视 2013 年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首,接连出现了许多现象级的文化类节目。2018 年更是文化类节目“百家争鸣”的一年,央视《朗读者》的第二季的热播,以及各大卫视的文化类节目相继走红。伴随着电视节目的“文化热”现象,关于传统文化传播中所遇到的问题的研究,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关注,其中创新问题是关键。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借用 2014 年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发言:“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着过度娱乐化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文化传播缺乏深度,或是有文化深度却缺少大众关注的尴尬局面。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缺乏创新力,因此需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进行探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从多个角度谈到要在对外宣传中 “讲好中国故事”。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的国际舆论格局仍是西强我弱,“西方主要媒体左右着世界舆论,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这个问题要下大力气加以解决”。为此,“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非常重要一环。

回首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传播、传承,发展,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融媒体的发展,民间对非遗的关注和了解不断加强,自媒体自发自制的非遗节目,能在非遗传播上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对主流媒体的传播形成强有力的补充。

关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所关注的焦点,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有不少论文和专著。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不断发展进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也要与时俱进。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