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与高中历史教学——以“抗日战争”一课为例文献综述

 2023-10-24 09:10

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

核心素养是指作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家国情怀素养,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家国情怀教育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时代要求,是提高青少年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历史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具有良好的实践效能与现实意义。

“家国情怀”一词在20世纪初开始的新课程改革中被广泛提起,自2014年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向,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尤其是在2016年发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再次明确将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后,关于在教育过程中贯彻家国情怀的研究引起了学者的普遍关注,从目前对“家国情怀”教育相关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1.关于“家国情怀”产生发展及内涵的研究状况

关于“家国情怀”产生发展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献较少,主要研究成果有陈晓莉的《中国梦的家国情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年第7期)、申霞艳的《家国情怀的现代转换》(《中国文化报》2012年第10期)、唐爱军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中国石油报》,2013年第5期)、林建华的《家国情怀与民族凝聚力》(《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等。这些研究成果普遍认为:家国情怀一直贯穿于我们的历史教育中,但家国情怀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话语形式,中国梦是传统家国情怀现代化转向而产生的结果,是当代话语形式的“家国情怀”。不同时代赋予其不同的内涵。

关于“家国情怀”的内涵研究,学者林建华认为“家国情怀是一种通过物而联系起来的对国家、历史、家园、亲族、朋友的不可取代的深厚的情感。”(《家国情怀与民族凝聚力》,《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陈晓莉则概括为“一个人对祖国和人民表现出来的热爱以及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公民对本国或本民族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中国梦的家国情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年第7期)学者张斌认为“家国情怀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对故土的至深热爱、对天下苍生的朴素情感、对共同文化信仰的执着、对普遍价值准则的认同固守等方面。”(《家国情怀的当代培育》,《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李文强撰文指出,“家国情怀是指中华文明独有的慎终追远、思亲怀祖、爱家齐家、爱国报国、家国一体以及先国后家等关于家庭、家族、母邦和祖国的信念与情愫。(《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国情怀:塑造中华精神》,《人才资源开发》,2016年第9期)家国情怀的内涵比爱国主义要丰富,是中华精神的独有品质。”学者杨清虎在(《“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兵团党校学报》,2016年第3期)中也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家国情怀”就应该是作为个体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对价值共同体持有的一种高度认同,并促使认知共同体朝着正面、良陛的方向发展的一种思想和理念,基本内涵特征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仁爱之情。舒敏华的《“家国同构”观念的形成、实质及其影响》认为家国一体是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还将出于人类自然情感的孝顺与对家国和君王的忠诚结合,使臣下要对君王实现绝对臣服,使其政权在人伦情感中保持的合法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之一。柳俊杰在《lsquo;家国一体rsquo;与中国古代伦理政治分析》一文中,提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随着血缘关系在政治生活领域的渗透,统治者把家庭组织关系转移到政治领域,建立起一系列如“忠孝合一”的道德规范,最终导致公权私化、家国一体。林建华的《家国情怀与民族凝聚力》,表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则是其内在的根本要求。中华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宝贵资源,从家国情怀等方面入手,表明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魅力。

2.关于“家国情怀”教育实施的重要性的研究

“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学者刘军指出,“家国情怀不仅从道德价值层面强调亲情、家庭的重要性,而且将其视作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是当代中国基于时代背景之下的价值取向和现实选择。”(《家国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1期)张倩认为“家国情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神理念、生活方式、国家制度等形式对中国人产生巨大影响,融入中华民族血脉,在当今社会乃至未来社会都有表现。”(《从家国情环解读国家认同的中国特色》,《江淮论坛》,2017年第3期)杨清虎言,“家国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基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建设幸福美满的家庭,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公民意识。学者韩飞从高校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家国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的一面明镜,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利器,是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感召力与影响力的切入点,是解决思政工作中各种矛盾的基础与平台。(《“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兵团党校学报》,2016年第3期)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引下,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