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校园交通优化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文献综述

 2022-07-19 07:07

文献综述

1 背景

随着大学生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和老师进入大学校园。大学校园的老校区越来越拥挤,人口密度越来越高。许多大学选择了在城郊开辟新校址或参与建设大学城以疏散广大师生,但很多老校区交通拥挤的问题依然存在。[1]并且,随着个人收入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校园内行驶的机动车数量也趋于增加,而校园内部的道路系统又没有进行适当的改建,大量机动车在校园内无序穿行、无序停放。于是,有限的校园空间因为交通系统的不完善,使得校园内交通流线混乱,步行者和非机动车的使用者有一定的安全隐患,静态交通组织管理不善也导致了校园空间的低效利用。因此,校园交通通畅度、交通安全等问题成为近年来校园规划重点关注的问题。[2]

1.1相关研究综述

19世纪80年代,汽车的广泛使用街道的服务对象大部分针对于汽车,只能下交通这一种功能。汽车取代了人成为街道的主人。而街道两侧的建筑原本应是居民使用频率较高、有着较多的吸引居民的设施,通行、观休闲散步和邻里交往往往在街道上发生。[3]由此,西方产生了“人车共存”的理念,即“在不威胁行人、自行车的通行以及沿街住户生活行动的范围内,允许汽车通行的道路”,通过规划设计道路的线形、小品设计等方式限制车速和流量,已达到人车共存的目的。[4]

交通稳静化的理念起源于荷兰,倡导将街道归还给行人。使用物理性、工程性、非工程性这三类措施来减少车辆使用带来的负面作用,主动改变机动车驾驶员的出行行为选择,来确保各类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性以及道路两侧建筑得到应有的安静环境。[5]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关于校园规划

在有关于校园规划的研究中,美国上世纪60年代是集中建设高校的时期,一批学者专注于研究大学校园规划理论。[6]Richard Dober在这批学者中最为著名。他对各国在校园规划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进行总结,对如何设计校园设施提出了一些建议。在《Campus Landscape》一书中,分别对校园内部的机非车道、人行道和停车场的设计作出具体阐述,着重从视觉景观要求、植物配置要求、建筑环境小品等方面对校园交通系统提出建设建议,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